• 欢迎访问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论坛  >  持续推动融合发展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图)
专家论坛

持续推动融合发展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图)

2024/4/1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解读《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24-03-29]
  编者按: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近期发布《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简称《目录》),在《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基础上进行了修订更新。《目录》的发布,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绿色低碳转型相关产业的发展重点,对于凝聚共识、完善政策、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为产业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何要重新修订《目录》,有哪些修改?传递出什么信号?对石油石化行业有哪些指导意义?《中国石油报》本期《深读石油》就《目录》的相关内容,邀请行业专家分析解读,讨论如何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并分享经验。
  中国石油规划总院节能与环境研究中心高级专家?何少林
  为何要重新修订《目录》,传递出哪些信号?
  为适应绿色低碳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发〔2021〕4号)关于“适时修订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的要求,十部委联合发布《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
  在《目录》发布前,2019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印发《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明确了绿色产业的类别和内涵,为各地方、各部门制定完善绿色产业支持政策提供了有力依据,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发挥了积极导向作用。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宣布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拉开了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大幕。目前,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构建完成并持续落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要求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目前,相关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政策要求和技术迭代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整体上,《目录》作为促进我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是引导投资方向、政府管理投资项目,制定实施财税、信贷、土地、进出口等政策的重要依据。纳入《目录》的各类产业将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得到支持,在资本市场也将引领资金流向。此次修订更新,对公众耳熟能详的“绿色低碳”进行了产业范围的清晰界定,有助于社会各界协同发力,共促绿色低碳转型。
  除整体导向作用外,《目录》还有3个特点,体现了国家对实体经济、传统能源与工业、服务业在绿色低碳中的定位和布局。
  第一,注重制造业。《目录》始终将装备制造列在各细分产业前列,高效节能装备制造、先进交通装备制造、先进环保装置和原料材料制造、资源循环利用装置制造、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等均位于细分产业首列,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第二,强调务实性。《目录》将重点工业行业节能降碳改造与能效提升、工艺改进和流程优化以及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列入节能降碳产业下重点工业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将煤炭清洁生产、清洁燃油生产、原油天然气清洁生产等列入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产业下传统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这些,传递出传统工业和传统能源通过高质量升级也在绿色低碳产业范畴内,不搞“一刀切”,体现了国家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务实性。
  第三,重视市场化。《目录》中绿色服务涵盖咨询监理、运营管理、监测检测、评估审查核查、绿色技术产品研发认证推广和资源环境权益交易。国际绿色低碳发展已成共识,碳交易等市场工具已成为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管理手段。《目录》将碳交易、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作为绿色低碳服务业,体现了国家坚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型管理方式促成配套服务业的产生,鼓励绿色服务型产业和企业发展。
  石油石化行业如何高质量推动能源转型?
  《目录》为石油石化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为绿色低碳型石油石化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提供了支撑。依据《目录》,石油石化行业可从现有业务升级、新业务发展两大领域积极布局,持续发挥稳定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作用。
  按《目录》要求,现有石油天然气开采和炼油化工业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提供清洁低碳能源,发展清洁燃油生产、原油天然气清洁生产、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煤层气(煤矿瓦斯)开采利用、油气田甲烷采收利用。第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开展节能降碳改造和能效提升、工艺改进和流程优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第三,坚持环保优先,深入推进大气、水、固体废物、土壤地下水治理,以及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资源循环利用。
  立足现有优势开拓新业务,可按《目录》要求,利用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和枯竭油气藏,发展壮大CCUS产业;依托油气开采,实现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推进绿电上游发、下游用一体化建设,持续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积极开拓新能源外供业务,参与新能源大基地等清洁能源设施建设和运营,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充足动能。
  从产业链层面看,《目录》中已隐含对能源转型和新能源发展全流程布局,从生产、流通、消费三大环节推动新能源产供储销一体化发展。从生产角度,提出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清洁能源设施建设和运营等;在流通环节,提出能源系统安全高效运行、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和清洁高效支撑性调节性电源建设等;在消费环节,提出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物流等。
  从规划实施层面看,首先,要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坚持先立后破,充分发挥煤炭兜底保障作用,强化电力安全保障,多措并举增加油气供给,稳步增强能源安全稳定供应能力,把控能源转型节奏。其次,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2023年我国新增风电光伏装机突破2亿千瓦,创历史新高;可再生能源装机占全球份额达40%左右,贡献了新增量的约50%。下一步,应推进新型储能试点示范,推动微电网、综合能源站等能源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加大氢能和核能技术攻关及应用支持力度。再次,纵深推进改革创新,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完善新能源高比例发展市场机制,为能源产供储销一体化提供支撑,推动绿证绿电、碳市场、自愿减排市场等有效衔接,加强能源国际合作,深入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变革。
  《目录》修改了哪些内容?
  杨心名
  从修订情况来看,《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依然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切合发展基本国情”这一重要编制原则,并进一步增强了指导性和实用性。《目录》名称由“绿色产业指导目录”调整为“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增补“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一级目录,新增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甲烷采收利用等与油气行业低碳转型战略布局高度相关的产业类型,充分体现了与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政策的统筹融合。
  通过优化调整目录设置,《目录》进一步厘清了产业边界,并结合《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的解释说明,明确了各类产业的具体内涵和法规政策要求。“天然气输送储运调峰设施建设和运营”由“清洁能源产业”调整至“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类别,在其解释说明中,较《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加入了“天然气长输管道、储气库、支线管道、区域管网以及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等天然气输送、储运、调峰设施建设和运营,甲烷泄漏检测与修复装置配备,以落实气源合同为前提在天然气资源富集区推动的天然气发电与新能源联营设施建设和运营”等类别描述及相关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此外,《目录》鼓励金融机构为符合要求的境内项目或活动以及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等境外地区的项目或活动提供金融支持。2023年3月新组建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和新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同时出现在《目录》发文单位之列,为下一步有关产业更好地衔接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相关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和组织保障。

  对于我国油气行业而言,《目录》最大的变化是将“原油、天然气清洁生产”“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等企业主营业务纳入国家绿色低碳转型产业范畴。但需注意的是,国家发展改革委曾表示,“煤炭的清洁生产和利用在国际上被普遍认为不属于绿色产业范畴,但煤炭仍占我国一次能源生产的60%以上,煤炭清洁化生产和利用对我国绿色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因此,煤炭的清洁生产及利用在5年前就已纳入《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中。2021年10月国务院出台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油气资源开发,大力推动天然气与多种能源融合发展。强化油气绿色开发与清洁生产水平,将有助于强化提升油气产业链的弹性与韧性,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中发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作用。因此,将油气清洁生产纳入目录符合《目录》编制的出发点,也契合《目录》编制的原则。《目录》将原有的“能源系统高效运行”调整为“能源系统安全高效运行”,也彰显了我国推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坚定决心。(作者系中国石油安全环保院低碳转型与气候风险研究助理工程师)

  圆桌讨论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还需要把握哪些关键点?
  辽阳石化规划和科技信息部主任李凤生:“双碳”背景下,绿色低碳发展正在引领未来,炼化企业必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扎实推进化石能源洁净化、洁净能源规模化、生产过程低碳化,不断提升能源保障能力和绿色发展能力。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调整主营业务。立足国家所需、产业所趋、转型所急、企业所能,瞄准新能源新材料领域,聚焦高端化、多元化、特性化需求,围绕“减油增化”优化调整产品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清洁油品和特色化工产品产销灵活性,全面延链补链强链,满足区域市场、细分领域需求,壮大主营业务。
  二是加快转型升级,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锚定“双碳”目标,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将节能作为第一能源,实施全要素节能降耗攻关,攻坚降碳减碳技术,实施工艺装备升级、资源循环利用、绿电替代,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以清洁化生产实现减碳降碳,完成向低碳工厂甚至是零碳工厂的转型。
  三是落实创新驱动,加快绿色技术转化。加大对低碳技术、清洁能源低碳产业的投入力度,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突出“产销研用”深度融合,加速绿色低碳生产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积极推动电气化率提升、节能减排、新能源替代、碳捕集等减碳项目措施落实落地,实现能源集成优化、资源循环利用,降低碳排放强度。(王志强?采访)
  冀东油田新能源事业部经理孙冠宇: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是一个多维度、跨领域的复杂过程,需要在多方面发力以实现系统性变革。我认为还需要攻关这些关键领域:一是加强新能源开发利用。按照规划部署,继续加强对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将其应用于油气田生产过程中的电力供应和设施运行,形成多元耦合的清洁能源利用模式。
  二是加强低碳、零碳采油示范区建设。坚持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依据采油区块建设条件、资源禀赋和用能情况,综合利用余热、风光等资源,突出余热利用等清洁替代,全力建设综合能源利用示范基地,打造零碳生产示范区,实现油田全链条清洁生产。
  三是加强技术研究攻关。以现有地热技术为依托,持续拓展冷热联供、多能互补等综合性技术。同时,积极拓展多条技术路线、完善整体技术体系,储备和探索前沿的先进技术,在更多的应用场景、更大的经济效益上有新突破、新进展。
  另外,积极推动绿色企业文化建设,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和员工行为规范中,增强全员绿色发展意识和行动自觉性。与此同时,还需要通过制度引导、考核激励、技术创新等多种手段,共同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实现。(杨军 采访)
  企业案例
  大港油田向“新”而生?绿色低碳转型“加速度”
  截至3月26日,大港油田港西新城20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投运以来已平稳运行50天。作为开发60年的老油田,大港油田坚持以“双碳”目标为引领打造新质生产力,积极构建以油气勘探开发为主体、新能源和储气库业务为辅的“一体两翼”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推动公司由生产供应油气为主向“油气热电氢储”综合运营转变,着力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多能互补的新型综合性能源公司。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是老油田能否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先决条件。大港油田以改革为抓手,构建形成了由新能源事业部牵头抓总、绿电和地热两个项目部及各油气生产单位负责具体项目实施的“1+2+N”新能源业务发展管理新模式,全力推动光伏、地热等绿色清洁能源发展。
  大港油田2018年以来先后建成港狮基地、中心区屋顶和井场围栏光伏发电项目。2023年5月,港东28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标志着大港油田规模化实现油气开发与清洁电力融合发展。地热能具有绿色低碳、可循环利用且稳定可靠的特点。大港油田地处京津冀,地热资源得天独厚,拥有冷热联供、取热不取水、中深层水热型地热供暖技术优势,2021年率先建成中国石油首个浅层地热绿色开发利用示范项目。截至目前,在油区建成中国石油最大规模浅层地热群,构建形成了以天津为中心、辐射4个省的地热业务发展新格局,编制完成了地热供暖技术管理体系。
  大港油田牢固树立“节能是第一能源”的理念,大力实施注采提效、地面系统优化简化、清洁能源替代等节能降碳项目,打造孔104断块CCUS-EOR示范工程和小集油田节能低碳示范区,单位油气生产综合能耗、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6%和3%,年减排二氧化碳5.8万吨。适应新型储能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大港油田将钠离子储能业务列为发展重点。今年2月4日,京津冀地区首座磷酸铁钠电池储能先导试验电站在油田并网投运。目前,正在推动钠离子储能电站先导试验二期项目投运,加快布局钠离子电池储能生产线。
  截至目前,大港油田清洁电力总装机规模达到82兆瓦、年发电能力超过1亿千瓦时;建成地热供暖面积284万平方米、光热及余热利用规模7.9兆瓦,走出了一条具有老油田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记者 张敬潇 通讯员 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