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论坛  >  全球石油生产者共同应对油市“寒冬”
专家论坛

全球石油生产者共同应对油市“寒冬”

2020/6/17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中国化工报2020-06-16]
  今年,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导致石油需求骤降近1/4、价格暴跌、石油产品库存飙升、储运设施紧张。为了共克时艰,产油国和石油公司开启了一场空前合作。
  刚刚过去的几个月全球石油市场创造了多项历史纪录。需求降幅最大——4月全球石油需求降低2000万桶/日;库存增长最快——4月全球石油库存增量达到了破纪录的1600万桶/日;最低油价——4月20日WTI期货价格出现-37美元/桶;减产规模最大——4月以来全球石油产量已降低1400万桶/日,同时970万桶/日的减产规模也刷新了协同减产纪录;最大单月涨幅——WTI原油期货价格5月上涨81%。
  4月12日,OPEC+达成历史性减产协议。在6月6日召开的OPEC+部长级会议上决定将970万桶/日的减产规模延长至7月31日。
  5月,OPEC+国家对现有减产协议履约水平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美国能源情报集团(EnergyIntelligence)的统计显示,OPEC+在5月完成了86%的减产配额。沙特率先垂范,实现了减产251万桶/日的目标。其他OPEC国家中,阿联酋、科威特、安哥拉、阿尔及利亚和赤道几内亚均实现了减产份额。非OPEC产油国中,俄罗斯、墨西哥、阿曼的减产执行情况已经接近“满分”,其余7个国家减产完成率约为50%左右。以俄罗斯为例,其减产份额为200万桶/日,约占其总产量的1/5。据《纽约时报》报道,俄罗斯此次承诺削减的产量大部分位于北极地区,而俄罗斯过去始终强调,位于北极冻土的油井一般情况下不会关停,因为会面临冻结的风险,恢复产能则需要重新钻探,此次大批关停显示出了该国强化减产的决心。随后莫斯科RIA通讯社称,俄罗斯5~6月石油日产量已接近850万桶的目标,说明减产计划得到了有力执行。
  如果说OPEC+中部分国家靠政府命令、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执行减产的话,以国际石油公司和独立石油生产商为代表的市场主体则是从经济性的角度,权衡利弊,做出减产的决定。在石油公司与OPEC+共同减产的推动下,预计4~6月期间,全球实际石油减产规模达1400万桶/日,除去轻烃等液体,原油产量减少约1080万桶/日,其中近一半的原油减产(500万~600万桶/日)是由经济性驱动的,与政府主导的减产规模相当,而出于经济性考虑减产量的一半来自于北美地区,美国是产量下降最多的国家,降幅达270万桶/日。
  美国三大油企——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和康菲已经明确表示将降低5月、6月石油产量,另有以大陆资源为首的6家页岩油生产商也做出了减产承诺。雷斯塔能源预计,今年二季度,美国三大页岩产区减产规模将达到155万桶/日,而生产成本更高的加拿大石油生产商削减的产量可能超过130万桶/日。另外,挪威国油暂停2020年的产量指导计划,并将削减5%~10%的产量。巴西国油于4月初将石油日产量削减10%,约20万桶/日。
  在被动减产的执行过程中,一些石油公司已经证明了,如果能顺应市场环境或根据公司对未来的预期实现产量和投资的快速调整,将会产生明显的经济利益。
  以往自愿减产都是主要产油国协同发力以起到提升油价的作用,而现在石油公司可以仅根据自身经营情况选择自愿减产以等待更好的市场价格,而非以影响市场供需平衡为目的。
  产量的可调节性取决于诸多因素。一方面,石油生产条件千差万别,地形、油藏驱动类型、生产系统、流体成分、采出程度、关井后再开启对产量的影响等技术因素,可以理解为关井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市场环境影响产品的销售收入,如现货价格、期货价格结构、储存成本、运力和运费、企业现金流等经济因素,可以理解为继续生产要承担的损失。两方面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损失最小化的决定。
  经此一役,石油公司认识到减产尽管是个困难的决定,但也是一种可行的选择,在特定的价格和市场环境下,关井停产反而比继续生产更加划算。未来,灵活调节生产的能力在波动日趋剧烈的市场环境中具有实实在在的价值。
  如此大规模和快速的减产前所未有,但是随着油价的回升,石油公司出于经济考虑削减的产量也会较为迅速地重返市场,OPEC+的减产协议能否如实执行就成为了油价供给端的重要砝码。OPEC+切实履行减产份额与全球经济按预期恢复是重新达到全球市场供需平衡的两个必要条件。(作者单位: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展战略所)张鹏程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