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论坛  >  《巴黎协定》生效,中国油企如何积极应对?
专家论坛

《巴黎协定》生效,中国油企如何积极应对?

2017/1/13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中国海洋石油报2017-01-11]
  日前,人类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巴黎协定》(下称《协定》)提前生效。中国对于《协定》采取了怎样的态度和立场?《协定》又将对国内的油气企业产生怎样的方向性影响?
  四大目标彰显大国担当
  中国在推动全球气候谈判、促进新气候协议落实等方面发挥了引领性作用,展现了大国风范。中国设定的2030年四大减排目标,其力度之大超越历史:
  1.单位GDP的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60%~65%。
  从目前工作效果来看,“十二五”期间我国单位GDP的CO2排放量已较2005年下降20%,并超额完成下降17%的约束性目标,为此前《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下称《行动计划》)中设定的2020年较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但要实现2030年目标要求,依然任重道远。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表示,60%~65%的目标意味着2005~2030年期间我国碳强度年均下降率须达到3.6%~4.1%,而低碳转型表现突出的英国和德国也仅分别下降了3%和2.5%。
  2.CO2排放要达到峰值,并且争取尽早达峰。
  我国当前每年的碳排放总量已超100亿吨,若在2030年前达峰,预计峰值时期的碳排放量约为110亿~120亿吨,而届时经济体量增大与碳减排压力之间的矛盾必将更加明显。
  3.非化石能源在总的能源当中的比例要提升到20%左右。
  截至201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在总的能源当中的比例为13%,天然气比重为6%。《行动计划》中的绿色低碳战略要求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天然气比重达到10%以上,即供应量达4000亿立方米。可再生能源的硬指标步步推高,以强势姿态抢占能源市场。
  4.增加森林蓄积量和增加碳汇,中国森林蓄积量要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
  2014年中国森林蓄积量已比2005年增加了21.88亿立方米,意味着现在已超额提前完成了《行动计划》中设定的2020年增加13亿立方米的既定目标。但是,为实现2030年目标,我国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提升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
  “稳油增气”,天然气市场竞争激烈
  我国碳减排目标的宏伟蓝图直接转化成了传统能源的生存压力。能源革命推动中国油气市场进入了转折期,将呈现出低价格、低回报、低投资和低成本的特点。油气行业如何在碳排放压力日趋增大、可再生能源同时收获政策扶持和投资支持红利、油价长期低迷的严峻形势下,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从国家政策和减排目标中都可以看出,纵使非化石能源占比稳步提高,中长期内也仅在10%~20%的低区间内徘徊,以油气为主的化石能源仍将长期作为主体能源。同时,政策和数据也为油气行业指明了道路:本着“稳油增气”的原则,在稳步加强陆上和海上常规油田勘探开发的同时,加快发展天然气、非常规油气和深层、深海油气。
  天然气作为未来最有潜力的主体能源,应着重解决市场机制和市场规模的问题。
  市场机制方面,商业模式和定价安排都在持续探索调整中,油气企业应顺应形势,积极调整,变挑战为机遇。首先,应提升企业国际化程度。与当前在我国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的投资和运营仍以“三桶油”为主的情势不同,未来两至三年内以城市燃气企业、大型气电运营商等企业为代表的LNG进口“第二梯队”将直接享受国际供应阶段性过剩的市场“红利”。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打造世界级企业,成为中国油气央企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国家能源安全供应的重要保障。企业应充分利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向作用,在以项目输出为基础,带动中国技术、制造、标准、产业全方位走向世界,在推动全产业链一体化国际合作的同时,通过吸引外资和“技术溢出”效应带动国内油气产业升级。其次,要促进企业市场化转型。随着天然气基础设施向第三方开放、管网分离等步伐加快,更多的社会资本将涌入天然气供应渠道,供应主体已逐步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十三五”期间中国油气行业有望基本实现市场化,交易中心基本建成,基础设施可以公平接入。一个更灵活的全球市场正在形成,国有大型油气企业必将迎来更激烈的市场争夺战。增强市场化属性,提高竞争力,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对于央企继续保持行业“领头羊”的地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市场机制的调整不及时,也严重制约了市场需求规模的扩大,造成天然气消费市场远不及本世纪初的预期、近年来资本投入过量的现象,预计未来几年需求的增速将远低于供给增速。具体来看,2014年我国天然气消费增速结束了连续十几年两位数的增长历史,大幅回落至8.6%,2015、2016年延续疲软态势。预计“十三五”期间天然气需求增长依然存在经济下行、可再生能源竞争、销售终端能力建设等不确定性因素,天然气持续呈现低速增长趋势的可能性较大,亟须国家进一步出台强有力的政策用于扶持、培育天然气发电、煤改气等大宗天然气市场。此外,运输能力不足成为制约我国天然气消费的重要因素。我国的油气田主要集中在西部和东北,管道进口气也多源自俄罗斯、中亚等国家;而天然气的消费主力集中在东南部。为解决资源分布与市场相距较远的问题,企业不仅需要进一步加大如长输管道、输配管网、终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更要加大科研力度,同步采取能源输配网络智能化管理、储气和调峰设施建设、“互联网+”智慧能源等方式进一步增强天然气的储备和调峰能力,以提升供气安全。
  总之,“控规模、保效益、压投资、削成本”将成为未来较长时期内国际石油公司共同的战略主线。国有大型油气企业应充分借力“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积极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能源改革的大势,优化产业结构,深化产业布局,走出一条发展新路。(周佩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