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报2014-03-21]随着互联网海量信息的快速双向传播,公民对社会公共议题的参与度也逐渐深化拓展。企业需要根据这一变化做出战略上的重大调整——

近年来,随着公众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社会公共议题参与度的日渐深化和拓展,企业在做重大项目决策时,面临着网络技术推广带来的舆论困境:互联网时代,公众参与意识日益活跃,在做出重大项目决策特别是与民生相关的项目决策时,企业该采">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公众参与:重大项目决策改进之道
政策法规

公众参与:重大项目决策改进之道

2014/3/24 8:47:00   关键字: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中国石油报2014-03-21]随着互联网海量信息的快速双向传播,公民对社会公共议题的参与度也逐渐深化拓展。企业需要根据这一变化做出战略上的重大调整——

  近年来,随着公众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社会公共议题参与度的日渐深化和拓展,企业在做重大项目决策时,面临着网络技术推广带来的舆论困境:互联网时代,公众参与意识日益活跃,在做出重大项目决策特别是与民生相关的项目决策时,企业该采取何种态度?他们又有何好的策略?

  通过对近几年全国类似案例的实地调研,和对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经验的总结提炼可知,公众参与已经成为企业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客观要求。企业要摒弃过去只做不说或多做少说的固化思维,提前预见风险并积极引导,并制订周密的公众沟通计划。

  改变决策习惯变被动为主动

  决策肯定是依赖专业性的,主要涉及的因素包括决策合法性、成本和资源约束、技术可行性、工具最优化等。现代决策理论认为,决策应该在各方充分的利益表达和协商沟通的过程中被制定出来。

  长期以来,有关企业在做出重大项目决策时,过于强调其科学性和技术性特征,忽视甚至有意屏蔽掉各方利益的表达和协商。无数案例表明,企业习惯于和政府打交道,以至于有时把政府当成了唯一的利益相关者,却只把公众当作公关工具,借此来改善自身形象。表现之一即为公众参与主要只发生在项目决策后的通知阶段,而在决策过程的更早阶段,比如项目选址和补偿标准制定等工作,公众无法通过充分的利益表达争取合乎自身利益的结果。

  然而,这些项目决策终究不同于一般企业的市场行为,更不是政府的内部决策,它是一项公共决策,公众参与是公共决策的内在要求。在公共决策中,决策者的意图、目标、内容和手段迟早都会展现在公众面前,公众知情进而参与决策不可避免,特别是在公众参与积极性逐年提高的情况下。企业若还只是关照政府的需求,或只和政府一起消极被动地应对公众参与,就会面临决策失败的风险。

  因此,企业不应只习惯于独自决策,或被动地抑制公众参与,而应主动了解公众需求,在决策环节引入公众参与,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公众参与和企业决策的协调和相容。

  识别公众差异引导有序参与

  让公众参与到项目决策中来只是第一步,还必须对决策中公众参与的管理策略进行优化。不同的公众对决策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也不是所有的老百姓都有兴趣参与决策,所以要有效引导和管理公众参与,一个当然的步骤就是对公众进行分类管理,区别对待不同类别的公众。

  当前,全世界通行的对公众分类管理的做法就是利益相关者分析。根据多数成功案例,我们可以归纳出公众分类的几个标准:公众的态度、公众的兴趣和影响力。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将公众划分成推动者、支持者、正面支持的潜在影响人士、旁观者、敌对者、抵制者、负面抵制的潜在影响人士、机会主义者8个类别,不同的类别表明我们的企业面临不同的决策环境,也应该采取不同的对策。比如,权威专家一类的正面支持的潜在影响人士,其特点是高影响力、低兴趣度、支持项目,企业应把他们纳入同盟军以增强正面动力,可邀请他们发出他们专业的声音,发挥其影响力。

  完善公众参与搭建沟通平台

  好的沟通涉及三个因素:好的态度,好的方式和好的平台。其中,态度是前提,好的态度要做好“三个不”,即不回避、不拖延、不包庇。方式是关键,要做到对沟通方式分门别类。问卷调查、电话问询、网络平台表达等,适用于无组织化的公众,适用于获取决策信息的公众参与;个人接触则适用于邀请权威专家和公共意见领袖等参与决策,适用于程度较深的参与。

  平台是保障。搭建沟通平台,尤其要重视搭建与非政府组织(NGO)的沟通平台。许多案例表明,NGO已经开始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往往具有和企业难分高下的专业水平,这打破了科学性和技术性的垄断,对企业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一味回避和排斥会令企业得不偿失。有关企业应该学会在与NGO沟通中化“危”为“机”。认识到和NGO合作是改善自身形象、得到公众认可、提升美誉度的捷径;同时,要注意和NGO的日常沟通、交流,不能等发生舆论危机了才临时找上门去。(作者:黄振威为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