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石化科技  >  信息技术为地质录井装上“千里眼”
石油石化科技

信息技术为地质录井装上“千里眼”

2009/9/9   关键字: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胜利日报2009年9月4日]  不用到现场,在办公室的电脑屏前,只要输入想要了解的井号,就能实时获取钻井现场最新、最全的录井信息。地质录井公司将信息化建设与自身工作相结合,为录井工作装上了功能强大的“千里眼”。
  运用这只“千里眼”,研究解释人员在办公室里就能紧跟钻头,及时获取录井人员现场录取的第一手资料,为钻探现场快速提供地层、储集层、油气层、地层压力等评价成果,一步步指导钻井工程精细施工、科学施工。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录井公司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从2004年底开始,该公司运用GPRS和卫星传输技术,建成了覆盖所有基层单位和全部录井小队的三级信息网络。在此基础上,2006年6月,录井公司又自行开发并推广了《现场地质录井资料采集、整理、传输系统》,使现场录井数据、油气层综合解释、评价及完井地质资料处理等生产信息全部实现了数字化,录井信息源头采集实现了标准化、自动化和实时传输,现场各种图表自动生成,现场离散录井数据远程实时传输,实现了语音、图像、数据等三种形式的双向交流,方便了钻探现场、后勤技术支撑与生产决策的互动交流。今年2月23日,中石化集团召开源头数据采集系统推广大会,要求录井系统全面推广该公司的源头数据收集系统。
  为了方便研究解释人员调用、查询,开展对比研究,建立局域剖面以得出令人信服的评价结论,近年,录井公司还成功地开发了录井数据库系统。通过三级信息网络,将施工现场的勘探、开发井的实时数据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传入动态数据库,施工结束后又将单井的所有数据以标准格式转入静态数据库,为用户建立了一条快捷、便利的通道,及时掌握现场施工情况,大大提高了历史资料的利用价值。
  渤深8井是一口”问题井”。2007年钻探时,油气显示井段储层物性非常差,测井据此确定为干层。录井研究解释人员综合利用各项录井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力主本层为气层,并建议用户该层进行测试。后经测试获得日产凝析油12立方米、天然气42514~32214立方米的高产工业油气流,把一口即将宣判“死刑”的高产井硬是救了回来,以精准的结论令用户竖起了大拇指。在2008年度单井评价验收会上,油田勘探项目部领导把单井评价发挥的作用归结为“生产的指南、设计的依据、研究的基础、成长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