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石油报2015-08-26]
20世纪80年代,外国石油公司瞄准黄河口凹陷渤中34构造深层钻探了一批圈闭,发现了渤中34-2/4中小型油田,但对新近系浅层少量油层并未施以关注。随着渤海凸起浅层多个大型稠油油田发现,渤海勘探人将目光转向了勘探程度较低的凹陷地区。
虽然凹陷区位于“生油灶”之上,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先天优势">
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石化科技  >  定量分析“解密”破碎带勘探难题
石油石化科技

定量分析“解密”破碎带勘探难题

2015/8/27 9:02:29   关键字: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中国海洋石油报2015-08-26]
  20世纪80年代,外国石油公司瞄准黄河口凹陷渤中34构造深层钻探了一批圈闭,发现了渤中34-2/4中小型油田,但对新近系浅层少量油层并未施以关注。随着渤海凸起浅层多个大型稠油油田发现,渤海勘探人将目光转向了勘探程度较低的凹陷地区。
  虽然凹陷区位于“生油灶”之上,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先天优势,但油气如何从深层运移到浅层?油气运移的路径及方向一直是困扰石油勘探者的科学难题。研究人员创新提出了走滑转换带控藏、断裂活动差异性控藏等认识,指出走滑转换带控制了油气宏观优势运移方向、断层活动差异性决定了油气“富集”与“贫化”,在不同二级构造带锁定了多个勘探靶区,开启了渤海海域新一轮新近系勘探热潮。
  渤中34构造是典型的“网毯式”运移模式。晚期活动断裂与馆陶组砂砾岩层形成巨大的“网毯”,为油气在浅层汇聚提供了良好的疏导体系。众多的晚期活动断裂也将其分隔成支离破碎的断块圈闭群。单圈闭面积较小、叠合性较差,要想找到油气真正的富集块,必须从微观入手,首先去攻克断裂——这一连接源岩和圈闭的“桥梁”,然后顺着最有利的运移方向“顺藤摸瓜”,去寻找油气最终的“藏身之处”
  这可是个史无前例的难题。国内相关研究仅停留在定性描述,根本没有半定量、定量的方法可以借鉴。为此,渤海石油研究院成立了相关的攻关小组,对渤中34油田群铺天盖地的砂体和眼花缭乱的断层展开攻势。从上百个已钻砂体入手,对断层、砂体的接触长度和接触面积与成藏油气的油柱高、充满度等多个参数进行统计,试图从“大数据”中寻找油气藏身的“蛛丝马迹”。海量数据分析果然奏效,规律终于从隐匿的图表背后显现出来。研究人员惊喜地发现油源断层与砂体的接触面积和油气藏的含油面积、充满度、储量丰度等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也就是说,通过与断层配置关系的定量分析,就可以在钻前预测砂体的含油气性,指导部署钻井真正实现“指哪儿打哪儿”。
  这套油气预测定量技术方法和体系有效解决了渤海浅层油气运移的关键问题,指导了渤中34-1油田及围区高效滚动评价。同时还在渤海海域其他地区逐渐推广,发现一批新近系大中型油气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