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报2011年11月16日]排液采收是有水气藏开发必经之路。四川盆地天然气储层整体低渗有水,处于开发中后期,稳产之路走得异常艰辛。2011年,中坝气田须二气藏迎来31年高效开发,截至10月底,天然气采出程度达到86.41%。
"破与立"的辩证法
打井出水对采气来说,像挥之不去的梦魇,轻则产量陡降,重则水淹停产。1978年4月16日,川西北矿区中坝气田须">
当前位置:首页  >  炼油与石化工程  >  创造中石油工程建设速度新纪录
炼油与石化工程

创造中石油工程建设速度新纪录

2011/9/20 9:05:54   关键字: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中国石油报2011年11月16日]排液采收是有水气藏开发必经之路。四川盆地天然气储层整体低渗有水,处于开发中后期,稳产之路走得异常艰辛。2011年,中坝气田须二气藏迎来31年高效开发,截至10月底,天然气采出程度达到86.41%。
  "破与立"的辩证法
  打井出水对采气来说,像挥之不去的梦魇,轻则产量陡降,重则水淹停产。1978年4月16日,川西北矿区中坝气田须二气藏发现井--中4井开始出地层水。水来得快,产量、压力降得猛。气相渗透率与水相渗透率此消彼长,地层渗流和井筒流动阻力明显加大。
  在初步确认须二气藏为底水气藏的情况下,气藏日产量从135万立方米被迫调至60万立方米,但收效甚微。更为严重的是中4井、中35井和中19井相继水淹,水侵范围不断扩大。
  历经艰辛找到的100亿立方米储量眼看要被水一步步"蚕食"。川西北人不禁要问:地层水从何而来,又属于哪种类型?"底水"与"边水"之争,一度唇枪舌剑,专家与技术人员各执己见。
  水体在边部,为何地层水类型却是底水气藏?是气藏产层认识不足,还是地层水类型判断有误?
  认识决定出路。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跳出前人的窠臼。耗费巨资在气藏中部打一口井,而目的仅是为了求证地层水类型,这无疑需要勇气--川西北石油人态度执著而务实。
  以中46井为资料井,采用油基泥浆连续在须一段、须二段取芯,重新研究须二气藏气水分布关系,选择气藏周边不同方位7口井作为观察井,全面展开生产气井与气藏周边水区地层压力测试分析,确定水侵方向。
  须二气藏属于构造控制的低渗低孔砂岩边水气藏,位于3000米地层深处,开发轮廓初显。
  "疏与堵"的方法论
  水的类型确定了,水侵方向找到了,对气藏地层水是"排"还是"堵",却再次引来唇舌交锋。
  "开采初期,由于对气藏水侵认识不足和受工艺技术限制,气井治水始终处于'一对一'。"川西北气矿高级工程师李志敏记忆犹新。以前采用"堵"的方法,处处被动,疲于应付,结果是水堵住了,气同时也被堵住了。显然,只有将裂缝中的水排出来,扩大水侵后裂缝与基质孔隙压差,天然气才能有效释放。
  1989年,科研人员庞家黎、杨正文等人通过地质论证和气藏工程分析,成功研究出"中坝气田须二气藏排水采气方案地质论证"。川西北矿区由此确定了须二气藏"北排南稳"的开采总方针。
  决定改变未来。将气藏内部点式排水方式改变为内部点式及边部阻水排水相结合的联合排水方式;选择位于主要水侵方向离原始气水界面较近,且水淹长达8年和13年的中19井及中35井,开展阻水排水,分别采用气举强排水和电潜泵排水工艺技术。
  排水方式、排水井点和排水工艺技术的集成应用,排水采气工艺由此从局部迈向整体,管理从粗放走向精细。
  "动与静"的博弈观
  须二气藏的开发史,某种意义上也是一部开发方式动态调整史。
  没有一成不变的认识,更没有屡试不爽的"灵丹妙药"。只有不断在实践中认识,在调整中前进。
  排水采气方案适时调整,排水采气工艺和地面工艺及时跟进,"北排南稳"开采效果凸显:气水同产井水量下降,气量不降反升,气藏气水前缘有效控制。1993年至2005年,气藏再未增一口出水气井。
  在总结科学控产和"北排南稳"经验上,川西北气矿着眼于气田动态,把地面与地下有机结合,使之相互校正、融合、促进,主动掌控气田开采方向。
  2008年,围绕"强化排水、优化工艺",川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