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炼油与石化工程  >  “共和国长子”变身 30年兰州石化整合重组记
炼油与石化工程

“共和国长子”变身 30年兰州石化整合重组记

2008/12/16   关键字: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新华网2008年12月13日] 老孟在兰州石化的工龄已有30余年了。有一段时间,在自我介绍时,大家很自然地问他:“噢,你是兰炼的,还是兰化的?”尽管兰炼、兰化已经合二为一了,但“两兰”的概念在人们心中的印记太深了。准确地说,老孟的单位现在是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企业的名字不是原来的了,企业的影响力也今非昔比了。2007年,兰州石化公司实现原油加工1050万吨,首次挺进千万吨级炼油“俱乐部”,是原“两兰”1978年的5倍多;生产化工主产品树脂106万吨,是1978年“两兰”的31倍多;公司主营业务年收入超过550亿元,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是1978年“两兰”的30倍。
   兰炼、兰化“两兰”——“五兰”——“三兰”——“两兰”——“一兰”等一系列重组的过程,成为我省国有企业适应改革开放步伐的经典例证。老孟说,“共和国长子”变身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跟上市场前进的步伐,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作为“共和国长子”,兰炼、兰化在甘肃曾被特称为“两兰”
   兰炼、兰化是“一五”期间,新中国第一批炼油化工企业,素有“共和国长子”之称。
   经过几十年在国内外石化市场上的博弈,“两兰”均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在上世纪90年代,兰炼发展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润滑油基地,国内3大催化剂生产基地之一和两大石油添加剂生产基地之一;在上世纪90年代,原油一次性加工能力达到年产550万吨,能生产加工成品油、润滑油、石油催化剂等365种石化产品和350余种机械仪表产品,其生产的“飞天”润滑油打破了“中国名牌”在甘肃“零的突破”。而有“中国石化工业摇篮”之称的兰化,是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化工基地。兰化的建成投产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合成橡胶、西北不能生产化肥的历史,在中国第一次以石油烃为原料生产出合格的乙烯。到上世纪90年代,兰化已发展到年产30万吨合成氨、16万吨乙烯、52万吨尿素的生产能力,生产化肥、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110多种化工原料。
   兰炼、兰化的过去,为共和国的石化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填补了国内数不清的空白,培育了数以万计的石化人才,被特称为“两兰”。
   艰难的重组,是为了找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落脚点
   企业需要与市场接轨,更需要与业内企业在技术、管理、经营、投资等方面竞争。优秀的企业是在市场竞争中磨砺出来的。改革开放以后,在计划经济环境里成长的中国石化企业走出国门后,才发现与国际石化行业精英企业相比,在技术创新、经营管理、市场概念、企业规模等方面已被远远地甩在后面了。
   不改革,不创新,不跟上国际同行业发展的步伐,结果就是落后和淘汰。为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增加石化行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国家整合了石油化工领域,重组了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兰炼、兰化一同归在中石油麾下。中石油集团为扩大其在国际石油化工领域的份额,挺进国际市场,对其内部企业与资源进行了重组,以其核心资源与技术新组建的中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在海外上市。
   作为中石油的核心企业,兰炼、兰化开始了频繁合并重组、更名的历程。1999年,根据中石油集团的持续重组战略,兰炼将其核心技术、设备分离开来,新成立了兰州炼化公司;兰化也如法炮制,新组建了兰州石化公司。同时,中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也成立了,加上“剩余的”兰炼、兰化部分,于是出现了“五兰”并存的现象。很快,新成立的兰州炼化公司、兰州石化公司、中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一同合并重组,成立了西部区域最大的炼油化工联合企业——中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因此兰州又出现了由中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和兰炼、兰化共存的“三兰”局面。
   新组建的兰州石化分公司依靠中石油的支持,投资近百亿元开始了300万吨重催装置、500万吨常减压装置、24万吨乙烯改造项目和6000吨超稳分子筛装置“四大工程”的建设,使兰州石化分公司的原油加工能力由年产750万吨增加到1250万吨,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千万吨级炼油企业。该公司又于2005年上马70万吨的大乙烯工程,进一步增强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能力。
   而与核心技术设备分离后的兰炼、兰化经营却十分艰难,只剩下30%的资金和70%的人员,一夜之间变为弱势企业。这两个企业面对困难,不懈努力,重新规划了发展方向,改变了经营方式,改变服务内容,主动向社会和市场提供各类服务;同时将科研力量向石化产品的下游开拓,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经过几年的奋斗,兰炼、兰化均于2004年底走出了亏损的“低谷”。
   随着市场的推动,兰炼、兰化在经营内容、投资项目方面越来越相似,相互攀比和重复建设现象比比皆是:你有大炼油装置,我就搞一个小常减压装置;你有塑料生产线,我也上塑料装置,一时争得不可开交。
   二者虽是弱势企业,但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尤其在技术创新方面各有所长,均有独到之处。但同业同地内部相互竞争,不仅优势难以充分发挥,一些很有前景的项目和大量的资源因内部相争而白白耗损。鉴于此,中石油集团实施“两兰”整体合并方案,企图通过两个老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组合,从根本上解决这道难题。2005年5月,兰炼、兰化资产整体重组,合并为兰州石油化工公司。新成立的兰州石油化工公司与中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并称为“两兰”。
   兰炼、兰化的两个技术中心再次整合,成立了中国石油兰州石油化工公司技术中心,科技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实现了炼油、化工技术领域里的优势互补,由技术中心自主研发应用于“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特种橡胶、“特大功率烟气轮机”、特种树脂成为兰州石油化工公司在国际市场上3张不可替代的名片。
   分分合合,构成“共和国长子”二次创业史
   尽管“两兰”并存的局面使企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内部磨擦少了,但从兰州石油化工基地板块整体来说,还存在一些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状况,存在发展建设统筹规划不足,资源配置、系统配套、产品销售、安全环保等方面不够协调等问题。为此,中石油集团2007年又将兰州石化分公司和兰州石油化工公司再次进行重组整合,组成了中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开始了一体化运作。
   此次“两兰”再度重组整合,就是要集中发挥两个公司在生产、经营、科技、管理以及后勤保障等各方面的优势,形成整体合力,提高主营业务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实现资源、效益和效率的最大化,实现整体协调发展,对事关企业长远发展和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产业布局、市场定位、社区建设、后勤服务等,能够进行统一谋划和统一管理。
   新重组的兰州石化公司充分发挥了技术、资金、资源集中的优势,重点突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碳四抽提、乳聚丁苯橡胶等多项新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实现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在炼油催化裂化催化剂、化工加氢催化剂、丙烯酸催化剂、炼厂烟汽轮机的研制开发等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在管理方面,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民主管理,健全完善统一的制度体系,简化管理程序,弱化权利作用,强化监督职能,切实提高管理效能,建立和完善组织绩效评估体系,形成了“上岗靠竞争,收入靠贡献”的薪酬激励机制,有效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的发展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
   作为西部最大的炼油化工生产企业,目前兰州石化公司总资产规模已达到300亿元,拥有年70万吨乙烯、100万吨以上聚烯烃产品和千万吨原油加工生产能力,炼油催化剂、炼厂烟汽轮机等产品产量居国内首位。今年前8个月,兰州石化公司主营业务实现销售收入446亿元,化工业务实现利润27亿元,位居中国石油炼化企业之首。
   兰州石化公司50年的发展史,前20年是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后30年则是踏着改革开放节拍进行二次创业的辉煌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