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勘探与钻采工程  >  老油田“八仙过海”保稳产
勘探与钻采工程

老油田“八仙过海”保稳产

2010/4/30   关键字: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华北油田地热唤醒沉睡油井 3口废弃井累计产油1.77万吨
  4月上旬的一份资料显示,在华北油田留北潜山油藏地热综合利用及提高采收率先导试验中,通过大排量提液,3口已沉睡多年的油井重新焕发生机,在1145天时间里,已累计产油1.77万吨,每天增油15吨左右。
  留北潜山地热综合利用先导试验是按照油-电-热联产及地热能连续高效利用的要求,通过大排量提液来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2007年,华北油田公司组织研究人员和有关专家,对华北油田地热资源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和评价,认为该油藏地热资源比较丰富,完全可以用于提高油藏采收率。
  留北潜山油藏于1978年6月投入开发,经历了产量上升、产量快速递减和产量缓慢递减三个阶段。2007年,地质储量采出程度18.24%,可采储量采出程度95.9%,油藏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这个油藏具有采出程度较低、地层温度高、产液能力强等特点,具备大排量提液增油基础,因此具有地热利用价值和综合开发的基本条件。
  在留北地热先导试验过程中,研究人员在留北潜山选择留24、新留检1、留44等4口井开展大排量提液和回注先导试验。试验结果表明,3口井日产油量及产液温度均有大幅度提高。新留检1井2008年9月26日进行提液试验,2009年4月采用1000立方米电泵生产,平均日产液量1176吨,平均日产油量24.7吨,进站温度114摄氏度。
  据悉,经过两年多艰苦细致的工作,留北潜山先导试验工程先后完成了大排量提液和回注先导试验、室内试验研究、数值模拟研究。今年下半年一期两台发电机组投产后,预计年可增油1.2万吨,发电450万千瓦时,节约燃油41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550吨、二氧化硫排放量217吨,地热利用总收入可实现3.8亿元,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新疆采二加密调整促上产 三口井平均日产增加两吨多   新疆油田采油二厂通过对八区530井区下乌尔禾组油藏进行加密调整,并实施精细注水,使该区块二次开发的井组T87523、T87551、T87620井平均日产液量由9.7吨上升至目前的12.7吨,平均日产油量由5.7吨上升到8吨。   4月14日,采油二厂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张兵说,这标志着该油藏在重建井网后,新的水压驱动系统正在逐渐形成,油藏逐渐开始见效。   八区530井区下乌尔禾组油藏发现于1992年,2000年全面投入注水开发。由于该油藏属低孔、特低渗,井距偏大,注水见效差,投产后地层压力持续下降,产量逐年递减。   采油二厂2007年开始对该油藏进行加密调整试验,2008年至2009年开始进行分区、分层整体加密调整,并及时完善注采井网。   针对调整后新井地层压力下降、递减大等问题,研究人员依据合理开采界限和单井见水见效情况,分区域进行精细注水。对物性好的主要见效区进行温和注水,对储层较差的一般见水见效区域进行加强注水,对边底水发育的边部区域则采取措施抑制边底水锥进,并紧密跟踪油藏井组生产动态变化,及时合理调配水量。 此外,研究人员还对高含水井进行补层,对井组注水正常、地层压力逐步恢复的一些低产井进行压裂引效。4月12日,T87581井压裂后日产液量由2.3吨上升至14吨,日产油由1.4吨上升至8.4吨。   辽河油田压裂改造单井增产 43口油井累计增油9000吨   经过压裂改造解放油层,使一批食之无味的“鸡肋”油井变成了美味可口的“牛排”。到4月20日,辽河油田今年已有43口油井通过压裂改造焕发了青春,累计增油9156.8吨。   辽河油田采油工艺处加强与采油生产单位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改变以往笼统压裂的施工方法,选择条件适合的油井进行分层压裂,增强油藏改造程度,提高单井改造效果。兴古7-S105井是部署在兴隆台古潜山的一口评价井,经过反复论证后进行分层压裂,累计加砂39立方米,压裂后用6毫米油嘴生产,日产油43.9吨,日产气4346立方米。该井的成功压裂试油,进一步证实了兴隆台潜山油藏具有2000多米的巨厚含油幅度的认识。   辽河油田还积极应用近年来国内外发展起来的先进压裂技术——裂缝转向重复压裂。其原理就是原压裂层已处于高含水期,原裂缝成为地层水的主要生产通道,但仍控制有一定的剩余可采储量,如果采取堵原压裂裂缝,重新压裂,在与原压裂裂缝呈一定角度方向上造新缝,既可堵水又可增加采油量。欢2-13-9F井是欢喜岭油田欢12-9块的一口油井,施工井段在2000年进行过压裂。随着生产时间的延长,已有裂缝已经闭合,技术人员通过对邻井生产井及注水井的分析,认为该井还存在大量剩余油,于是在3月10日对该井采用裂缝转向压裂技术进行重复压裂,压后自喷生产,初期最高日产油12.3吨,累计增油178吨,取得了良好的措施效果。[中国石油报2010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