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能、环保与新能源  >  新能源产业大批企业突击上马 恶性竞争潜伏危机
节能、环保与新能源

新能源产业大批企业突击上马 恶性竞争潜伏危机

2009/9/15   关键字: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经济参考报2009年9月11日]  记者最近对我国以风能、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源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进行调研时发现,由于受到国家即将出台新能源产业扶持政策的鼓励,大批企业纷纷上马新能源及相关产业,形成较大规模的新能源基地已达10余个。虽然遍地开花进而优胜劣汰是许多新兴产业发展常常要经历的过程,但业内人士担心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核心原料,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过快潜伏深层危机。
  各地争相启建新能源产业基地
  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各地纷纷上马以“新能源”为主题的产业基地,特别是风电迅速扩张,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圈风倒卖”现象,即企业以低于生产成本的电价投标以抢占项目,拿到项目后自己不开发,而是以高价倒卖牟利。
  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张安华认为,我国风电机组建成后“晒太阳”已不是稀罕事。内蒙古锡林浩特风电场一些风电机组曾经“晒太阳”3至4个月,有的长达1年之久;河北坝上风电场的几家风电企业的机组曾经变相“晒太阳”,其出力可达30万千瓦,往往只送出20万千瓦。
  目前,我国风电装机超过1200万千瓦,但仅有800多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并网发电,除了部分机组离网发电在起作用外,相当一部分装机容量白白浪费掉。与此同时,风电设备制造业出现了“大跃进”现象:短短5年内我国风机整机制造企业从最初的1家发展到了如今的70余家,另有风叶生产企业50多家,塔筒生产企业近100家,其产能远远超过国内市场容量。
  生物质能源发展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同样均呈蜂拥之势。武汉凯迪公司董事长陈义龙介绍说,2008年以来,打着发展“生物质能源”旗号的各类基地,仅湖北省就有数千家企业,但大都是以发展这一产业为旗号进行圈地。日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进明告诉记者:“2007年之前,我国只有3家企业生产多晶硅,产量不过600吨,但2008年上半年却有近20家企业生产多晶硅,产能高达5万吨以上,几乎占全世界90%以上的产能。”   “突击上马”源于“产业预期”   采访中,多位专家对我国现阶段新能源产业发展进行了剖析,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特征:现有基地大多由地方政府启建,中央政府并没有明确制定过相关发展规划纲要,也很少在财政、贷款等方面给予优惠;即使是获得有关部门批准的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也主要由地方政府筹集资金规划建设,中央政府并没有或很少直接参与基地开发;许多基地建设仍然以传统的骨干企业为主力,但它们未必具有自主技术创新的动力,甚至受发展思路所限,成为产业发展障碍,这直接导致照搬照抄国外技术生产线的低水平重复现象。   记者还发现,新能源产业“突击上马”的源头在于巨大的“产业预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市场蛋糕巨大。我国计划在2020年风电装机规模达到1亿千瓦左右,而2008年底风电装机容量只有1221万千瓦,今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将可能再次翻番,达到世界新增容量的1/3;国内太阳能光伏组件生产企业受金融危机冲击小,整个行业近5年的平均增长率为40%,为社会提供了近250万个就业机会;在生物质能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