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能、环保与新能源  >  大港石化公司“环保产业化”专题调查
节能、环保与新能源

大港石化公司“环保产业化”专题调查

2009/8/31   关键字: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ĽIValign=center> 
  [中国石油报2009年8月27日]  对于有的企业来说,环保是负担,是投入。而大港石化公司却将环保做成了产业,做出了品牌。
  这个公司自主研发的高浓度废水生物强化处理技术最近成了市场的宠儿。这项技术以高于传统活性污泥法10倍的容积负荷,将传统生化法难以处理的高浓度、高毒性、难降解废水以比较经济的处理费用处置成为低浓度、低毒性、易生化的一般废水,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炼化企业碱渣废水处理的问题。
  得知大港石化公司在碱渣废水处理技术上取得突破,许多石化企业找上门来,在充分考察验证的基础上,纷纷提出:“能否把这项技术卖给我们?”
  “每套装置仅专有技术使用费报价就达数百万元。目前,公司利用这项技术推广建成投产五六套此类装置,还有数家企业正积极与我们洽谈。不少炼油化工企业对这项技术表现出浓厚兴趣。”这项技术主要贡献者之一,公司总经理庞晓东对这一技术前景相当乐观。
  “真没想到,不仅公司老大难的环保问题解决了,还能做成产业,还能赚钱。”大港石化一位老员工感慨地说。
  大港石化荣获中国石油“安全环保双先进企业”称号。在中国石油内部,获此殊荣的企业只有两家。
  这条路,大港石化走了近10年,可谓“十年磨一剑”。用公司党委书记赵益红的话来说,这是一条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悲壮之路。   10年前,大港石化因环保问题,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是继续运行下去,还是关停并转?日益突出的环保问题让这个被居民区包围的石化企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过去,我们隶属于大港油田。那时候,大家的环保意识没有现在这么强,环保问题还不是这么突出。但自从成为独立的地区公司后,突然感觉到环保问题成为生死攸关的大问题。”大港石化公司环保部门一位负责人谈起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记者注意到,大港石化离周围的居民区最近不到500米。这是作为与油田相伴相生的炼化企业的历史事实。“谁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除非关停。”这位负责人说。   生死抉择面前,公司管理层经过多次激烈争论,最后决定背水一战,继续生产。   “大港石化不能关门。首先,大港石化公司位于津京冀高效市场,具有地理和资源优势,因为环保做不好而关停并转,是中国石油的损失,更是我们的耻辱。其次,若选择关停并转,员工的安置和社会稳定问题是我们不能承受之痛。公司2000多名员工背后是两三千个家庭,上有老下有小。企业关门了,他们怎么办?”庞晓东动情地说。谈起当初的抉择,他用艰辛来形容。   既然别无选择,唯一出路就是寻找彻底解决环保难题的钥匙。彻底到什么程度?简而言之,就是要让周围的居民见不到污水、闻不到异味、看不到烟尘。这是十分苛刻的标准。对任何一家炼油企业而言难度可想而知。   当时国内还没有成熟可靠的解决技术,唯一解决这一环保难题的技术是高温湿式氧化法。但是,因为这项技术投资庞大,处理成本高而难于被企业接受。当时的大港石化也根本没有实力做此投入。   开发低投入、低成本的替代技术摆在了公司面前。经过全球范围的技术搜索和调研,反复筛选推敲,最终选定了国外某公司的生物降解技术。当时这项技术还处在实验室阶段,外方也愿意一试。   经过项目论证,大港石化于2005年建成了我国第一套高浓度废水生物强化处理装置——柴油碱渣处理装置。经过多次修改工艺流程和设备,优化筛选优势菌种,反复调试,装置成功运行。其碱渣处理能力达到每小时50立方米,污水经二次处理后,水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二级I类要求,污水实现100%循环利用。2006年,通过对该技术的再优化和创新,公司综合碱渣处理装置建成并成功投用。凭借创新科技建成的这两套装置,大港石化各类碱渣污水得到了高效和低成本处理,公司的污水治理技术水平迈入国内炼化企业“第一阵营”。   过去,大港石化一年加工原油200万吨,需要消耗新鲜水300万吨。现在年加工量接近500万吨,新鲜水消耗不升反降,降低了一半。吨油耗水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   去年,天津市额定的污水排放指标,大港石化只用了三分之一。“省下的三分之二,一是为社会做了贡献,二是为企业节省了成本。”公司主管生产安全环保的副总经理崔秋凯介绍说。   此后,同样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大港石化在粉尘排放、废渣、废气处理等方面应用了多项先进技术,全部实现合格排放,彻底解决了过去困扰周围居民的异味气体污染问题。   10年来,大港石化累计投入3.8亿元搞环保。“这个钱花得值。”这是大港石化人的共识。   值在哪?近年来,大港石化不仅得到中国石油以及天津市授予的多项环保方面的荣誉称号,更重要的是赢得了油区百姓和地方政府的认可,公司连续5年有关环保投诉事件为零。   尝到甜头的大港石化并没有独享这一成果,更没有停止创新的步伐。他们将这一技术研发、梳理、提炼、整合,形成了自己的生物强化处理专有技术,以此向中国石油甚至全国的炼化企业进行技术推广。   这项技术首先在辽河石化、锦州石化等兄弟企业推广,广受好评。并成功受邀,代表中国石油参加了2009年中国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博览会,受到关注。而这一技术的推广为各自企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了环保与效益的双赢。   为积极推广这些环保技术,大港石化专门成立专业化环保公司——天津莱特化工有限公司,走上了品牌专业化经营之路。公司凭借研发能力,获得了“天津市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并荣获“天津市企业技术中心”殊荣。   在许多炼化企业看来,自主研发高不可攀,或者说力不从心。但同样作为炼化企业的大港石化,敢于突破思想桎梏,勇敢地走自主研发之路,而且成功了。   搞自主研发,可以说是被逼出来的。大港石化公司总经理庞晓东介绍说,当初引进国外的技术,专利权在人家手里,你只有使用权,没有推广权。要推广就要有自己的东西。   实际上,大港石化已经有了自己的东西。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是大港石化人搞自主研发的三部曲。   近几年来,公司技术成果丰硕。今年6月26日,从中国石油在北京召开的“兰州石化公司化工园区高浓度有机废水生物处理中试报告”评审会上传来喜讯,大港石化应用“高浓度废水生物强化技术”对兰州石化化工园区高浓度有机废水进行生物处理中试,试验表明,该工艺对主要污染物COD、石油类去除率分别达到92.9%、85.1%,中试试验取得重大突破,顺利通过中国石油专家评审。这是大港石化在高浓度化工废水处理方面实现的又一重大突破,为化工企业在高浓度废水处理方面提供了有益借鉴。   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大港石化由于不能有效处理高浓度碱渣废水,每年把废水送到有环保资质的企业处理,费用约为每吨3000元,而应用高浓度废水生物强化技术,费用约为每吨80元,每处理1吨碱渣废水就节约费用2220元。按照每年处理1万吨高浓度废水计算,装置开工投产4年来,累计创效8880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在生物强化处理技术基础上,公司独立研发炼油污水深度处理回用技术,已看到良好市场前景。   供排水车间负责全公司污水处理。车间党支部书记贾玲君自豪地说,我们的装置是在行业较先进且国内少数几家使用生化技术率先实现中水回用的装置,这是我们与博士后工作站合作专题立项研究的科研成果。   据了解,大港石化还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密切合作,“借外脑”是公司搞自主研发的重要途径。   如今,在高浓度污水处理方面,大港石化公司凭借几项专有技术,已经走进环保产业“第一阵营”,环保产品也逐渐走俏。   “同世界上那些昂贵的环保技术相比,我们的自主品牌产品质优经济实用,价平物美,能被国内企业接受,适合中国国情。”大港石化莱特公司化工分公司经理白冰说。   白冰指着办公楼附近一大块空地说,那里将来要建一幢大型的综合科研楼,“我们的目标是做成国内一流的环保技术服务公司,法宝就是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