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石化科技  >  靶向酸压:“360度扫射”井周剩余油
石油石化科技

靶向酸压:“360度扫射”井周剩余油

2021/8/3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中国石化新闻网2021-08-02]
  西北油田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缝洞型油藏堵调及靶向酸压工艺技术”,研究井周区域不同方位、不同距离的剩余油储集体,建立了从复杂缝酸压、暂堵转向以酸压、脉冲波压裂为主的靶向酸压技术体系,近5年来已应用62井次,溶洞沟通有效率由常规酸压的49%提高至87.5%,累计增油36万吨
  7月9日,西北油田对TH121147H井进行酸压施工,初期暂堵井筒非有利起裂点后,采用压裂液+酸性滑溜水+胶凝酸的循缝找洞工艺,沟通井筒侧翼有利储集体,7月15日开井产油36.7吨。这口井能够建产,要归功于西北油田自主研发的靶向酸压技术。
  靶向酸压技术是西北油田承担的“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缝洞型油藏堵调及靶向酸压工艺技术”中的一项重点技术,该项目6月中旬通过专家组验收。近5年来,西北油田应用靶向酸压技术62井次,溶洞沟通有效率由常规酸压的49%提高至87.5%,累计增油超36万吨。
  变“步枪直线射击”为“冲锋枪扇形扫射”
  酸压,即用酸压裂,通常是向地层注入压裂液以形成裂缝,然后注入胶凝酸、交联酸等液体刻蚀裂缝,最终形成具有一定长度和导流能力的裂缝体,为原油运移到井筒提供通道。
  开发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酸压是增加单井产能和提高油藏采收率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的储集体空间以溶洞、溶孔和裂隙为主,裂缝作为油气渗流的主要通道,分布多变,连通性差,七成油井在完井后没有自然产能,需要经过酸压作业沟通油气渗流通道和储油空间。据统计,近10年来,西北油田实施常规酸压作业1320余井次,增油量达到2586万吨。
  “常规酸压就像用步枪射击,一条直线,虽然影响的距离可达到140米以上,但由于酸液注入方向受地层作用力影响无法改变,导致其他方向的剩余油储集体即使距离井筒只有几米、十几米,也无法有效沟通。”集团公司高级专家、西北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赵海洋说,“我们研发的靶向酸压技术就像用冲锋枪,可以形成扇形甚至360度扫射,井筒周边一定距离内的储集体都能有效沟通,全方位提高了剩余油的动用程度。”
  自2016年开始,西北油田着手研究井周区域不同方位、不同距离的剩余油储集体,建立了从复杂缝酸压、暂堵转向以酸压、脉冲波压裂为主的靶向酸压技术体系。
  “科研团队先后解决了缝洞低应力区裂缝延伸规律研究、复杂缝酸压技术方法等多项难题,将常规酸压中遵循的纯天然裂缝沟通模式转化为‘天然裂缝+人工主裂缝’混合沟通模式,以‘激活天然缝—造主缝—再激活天然缝’为主要手段,形成复杂酸压新技术,实现井周30米、360度储集体的有效沟通。近5年,这一技术应用54井次,增油29.8万吨。”西北油田专家耿宇迪说。
  2020年,塔河油田TH121143井完钻后测试无产能,分析判断天然裂缝延伸方向偏离储集体,采用常规酸压难以收到预期效果。他们运用靶向酸压技术,以“滑溜水+复合渗透酸+压裂液+地面交联酸”结合改造裂缝,形成有效通道。作业后,该井日产油达33吨,与采用常规酸压的邻井相比,日产量增加10.7吨。
  此外,西北油田在暂堵转向酸压和脉冲波压裂技术攻关中也取得重要进展,可实现井周30~80米范围内小角度剩余油、井周30~60米范围内大角度剩余油的有效动用。
  让酸液“溶蚀更宽”“走得更远”
  靶向酸压技术取得突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西北油田在复合渗透酸、多氢交联酸等高性能材料研发上取得的积极进展。
  在酸压作业中,随着渗透酸沿着地层裂缝流动,裂缝壁面会发生溶蚀,形成技术人员期望的不同尺寸的裂缝。
  “如果注入的渗透酸在裂缝中的渗透能力不好,或者还没有到达目标地点就失去溶蚀作用,势必影响靶向酸压效果。”西北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副主任师方裕燕说。
  针对常规酸液不能有效进入井周微裂缝等难题,技术人员查阅大量资料,不仅考虑渗透液的高效渗透能力,而且考虑其与酸液中稠化剂及体系的配伍性能。经过3年多攻关、上千组实验,他们成功研发出性能成熟的复合渗透酸体系。2020年9月,新型复合渗透酸在TH121143井试验应用获得成功。
  与传统的胶凝酸相比,复合渗透酸在高缓速、强渗透方面优势明显:反应时间由20分钟延长至40分钟,反应速率下降62%,在天然裂缝中的渗透能力提高51%。
  复合渗透酸让酸液“溶蚀更宽”,而多氢交联酸则让酸液“走得更远”。
  2020年10月,西北油田研发出多氢交联酸。它弥补了常规地面交联酸存在的高温下酸岩反应速度快、穿透距离短等不足,性能指标大幅提升,酸岩反应速率下降一个数量级,在160摄氏度条件下,高温黏度是地面交联酸的两倍。
  “围绕靶向酸压技术,我们还配套研发了绒囊暂堵剂、膨胀颗粒暂堵剂等多种新型高性能配套材料,现场应用21井次,在高效激活井周天然裂缝、提升复杂裂缝导流能力方面效果显著。”方裕燕说。
  开展机理研究,搞清楚裂缝是如何扩展延伸的
  近几年,西北油田围绕靶向酸压,开展了缝洞低应力区吸引转向沟通机理、酸液溶蚀天然裂缝循缝沟通机理等4项基础机理的研究,并取得重要突破:首次构建了非均质碳酸岩储层缝—洞沟通计算模型,明确了缝洞储集体对人工裂缝具有“吸引”作用,使井周30米范围内多向多洞沟通变得可行;首次建立压裂—酸化模型,准确描述力—酸共同作用下的裂缝扩展、延伸过程,解决了酸压主控因素不明等难题。
  西北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刘志远介绍,在“缝洞低应力区吸引转向沟通”机理研究中,研究人员需要解决地质模型与实际不符、缝洞属性参数表征不真实、力学本构模型缺失、反演计算难收敛4项主要技术难题,而解决缝洞低应力区裂缝延伸规律问题最为关键。
  研究团队从现有应力场模拟计算方法入手,研究断裂带周边应力场分布规律、溶洞周边应力场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他们建立了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酸压裂缝扩展物理模型和数值模型,对裂缝扩展及缝洞沟通进行了数百次模拟分析,终于明确了缝洞低应力区裂缝延伸轨迹及控制规律。
  多项基础研究的突破,不仅为靶向酸压技术研发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撑,而且获得了学术界肯定。研究人员在SCI、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1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件。
  经过5年攻关,目前西北油田初步开发出靶向酸压改造一体化计算模块,正在为地质工程一体化设计提供支撑,靶向酸压技术将挖出更多的井周剩余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