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要闻  >  两岸油气合作云开月明
行业要闻

两岸油气合作云开月明

2009/2/26   关键字: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ĽIValign=center> 
  [中国石油石化网2009年2月24日]  两岸关系的回暖和日益严峻的能源形势,使内地和台湾在油气勘探上再度携手,双方为共同利益携手,彼此互通有无,结果令人期待。
  随着两岸关系的逐步晴朗,两岸油气勘探合作也在雪花飞舞的寒冬取得进展,守得云开见月明。2008年12月26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海油”)与台湾中油股份有限公司(“台湾中油”)在北京共同签署了《合作意向书》、《台南盆地和潮汕凹陷部分海域合同区石油合同修改协议》(简称“台潮石油合约”)、《乌丘屿凹陷(南日岛盆地)协议区联合研究协议》以及《肯尼亚9号区块部分权益转让协议》四项协议。
  “四项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两岸油气合作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两岸石油界的合作从此将逐步深化。”中国社科院台湾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柳英博士表示。
  由来已久
  事实上,中国海油和台湾中油的勘探合作虽一路坎坷,但也历经了十余年之久,而且两岸在石油石化领域的合作也不仅仅只是海上油气勘探。
  中国海油总经理傅成玉表示,中国海油和台湾中油早在1994年就对油气勘探合作进行了初步尝试。在完成一系列初步调查后,台湾中油子公司与中国海油于1996年7月11日正式在台北签署了“台南盆地和潮汕凹陷部分海域石油物探协议”,迈开了两岸合作勘探油气实质性的一步。2001年5月,合作取得重要进展,双方签订合约通过在第三地成立公司的方式合作勘探“台潮”油气,成本分摊,利润共享,合约于2003年1月1日生效。但进展并不像双方期待的那样顺利,2005年在钻掘了第一口试油井后,活动便告中止。
  2002年,台湾中油与中国联合石油公司达成代炼原油协议,双方采取“以油易油”方式进行合作,代炼产出的轻油及汽油、柴油、燃料油等依一定数量进行分配。双方配合默契,为以后的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也成为两岸经济合作的重要新模式。   同年12月,台湾中油决定与中国石化长城润滑油合作,通过使用长城润滑油公司的油库及销售渠道拓展其在大陆的润滑油市场,这是两岸石油产业间在市场开拓方面做出的初步尝试。   但是随着两岸关系的遇冷,双方的油气合作也进入停滞状态。马英九当选,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这些合作活动开始恢复。2008年4月中旬,台湾中油董事长潘文炎率团访问中国大陆,与中国海油及其他大陆石油公司举行商谈。   2008年6月,两会复谈中“陈江”二人在最后公报中简短而审慎地提及油气合作计划,足以表明两岸油气合作还会有“后话”。此次,中国海油和台湾中油在北京共同签署的四项协议,足以表明这堪称佳话的“后话”到来。   相“补”有“益”   “海峡两岸的石油和化学工业有着很强的互补性。”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李勇武在海峡两岸石油化工研讨会上表示。而台湾的众多媒体早就把“石油合作”看作两岸关系的下一个突破。   “两岸在建立互信、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开展能源合作,有利于创造两岸双赢的局面,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柳英告诉记者。   她指出,双方都需要在拓宽石油进口渠道的同时,加强对海上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采。当前,大陆和台湾都面临着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的严峻形势。台湾岛内的油气资源匮乏,而大陆油气产量的增长空间也有限,双方都在努力开拓石油进口来源。加上双方陆上油气勘探已很有限,海上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的空间很大。   虽被誉为“宝岛”,但能源严重匮乏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台湾。资料显示,近几年来,台湾对外能源依存度呈不断上升趋势,石油进口依赖度达99.92%。而大陆则拥有丰富的能源蕴藏量,2008年大陆原油产量1.89亿吨(未包括港、澳、台,下同),天然气产量793亿立方米,比2007年增加了100亿立方米。   当前经济危机肆虐,对于依靠出口为生的台湾经济可谓是雪上加霜。而马英九曾承诺台湾民众2016年前陆续实现他的“633”(经济增长6%、国民所得达到3万美元、失业率下降到3%)经济发展目标。柳英认为,“在严峻的经济背景下,马英九自然不会坐困愁城。积极与大陆合作,向上游延伸是其摆脱困境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出路”。   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希望将来能利用两岸勘探技术,在台湾海峡合作开发新油气,应对能源危机。”   而在中国海油方面,成立于1983年,主营业务是在黄海、东海、台湾海峡从事油气生产的中海油东海分公司,记者了解到,尽管坐拥储量丰富的东海区块,但因东海问题此前未决,东海分公司的年产量只占中国海油总产量的1%不到,位列中国海油四个分公司产量之末。因此,中国海油和台湾中油的合作对东海分公司来说无疑是发展的良机。   “对于大陆方面来说,两岸的海上油气合作无疑会扩大开采范围。台湾相关企业在资本、技术乃至行销经验上都有相当的积累,双方就此展开合作,可以为大陆提供资金支持,减少海上油气勘探的风险,降低成本。”柳英认为。   另一方面,大陆能源需求庞大,对能源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也相当旺盛,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大陆能源产业正按照承诺逐步对外资开放,其中包括许多原先禁止投资的能源上游产业。但由于资本和经验相对缺乏,必然需要引进一部分外部资本。诸如在“油田开采”、“投资炼厂”、“油品储运设备及零售业务”、“轻油裂解”等领域,大陆巨大的市场为台商提供了良好的投资机会。   而在能源技术方面,两岸在油气勘探和炼油技术上互有优缺点,互补空间很大。据专家分析,台湾在石油裂解与处理高含硫的原油方面较大陆有经验,而大陆在触媒技术方面则较台湾先进。   令人期待   合作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前景和意义也很重大,但是情况并不如想象中的顺利。两岸油气合作一直磕磕绊绊,主要是由于政治因素作祟。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与其他领域的合作不同,石油领域的合作要困难得多”。   中海油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两岸油气合作需要两岸方面尤其是台湾当局在政治上有稳定的政策支持,这样才可以让两岸石油集团的合作有更大的空间。”   对此,柳英认为,“两岸首先要建立互信,彼此释放善意,将政治上的分歧先搁置,才能够积极有效促成大陆和台湾油气等能源方面的合作”。至于如何搁置争议,柳英建议,“可以借鉴‘澳门模式’,就是在油气合作上采用民间行业协会的身份先行进行协商,把技术等一些细节的东西谈妥,再通过‘两会模式’(海基会和海协会会谈)进行正式协商。这样用民间行业协会的身份就避免了两岸在很多方面的冲突和争议,在某种意义上将促进两岸油气合作。”   近来,不少专家呼吁,今后除在台湾海峡中线合作勘探开采之外,若能在钓鱼岛、南海、东沙群岛海域,乃至东海海域加强合作勘探开发,对于共同保护海峡两岸在东海和南海海域的能源资源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大家对深化两岸油气合作拭目以待。   “不只是石油,在海洋问题上,两岸也有很多观点、利益一致的地方,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两岸也有各自不同的优势,可以互补双赢。另外,除了在油气勘探方面的合作存在期待外,大陆和台湾在炼油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技术交流与合作上也有望有新突破。”柳英指出。   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方面,目前两岸都在各自积极发展这一领域。大陆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自然和市场条件,而台湾则具备技术、资金及人才上的优势,因此两岸新能源的科技合作也是可以预见的。   “这只是两岸经济合作的一个开端,随着两岸关系的日渐缓和以及大陆能源市场的日益开放,未来两岸有可能在钓鱼岛、南海及东海海域加强合作勘探开发。相信两岸在油气合作上的路会越走越远,也足以预见两岸合作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大。”柳英充满期待地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