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论坛  >  海外中国石油青年的奋斗故事(图)
专家论坛

海外中国石油青年的奋斗故事(图)

2024/5/8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壮志达四海青春恰自来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24-05-07]
  编者按:刚刚过去的5月4日是中国青年节。“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中国石油的未来和希望也在青年员工身上。
  借此时机,我们遴选了8位年龄均在40岁以下、来自海外项目的中国石油青年员工,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奋斗故事。
  做文化交流的使者
  鲁迈拉公司 周聪
  “聪,这个Monkey King最后取到他想要的东西了吗?”4月末的一天,来自英国的工程师Alex手里拿着一本《西游记》,焦急地问着周聪。
  周聪是中国石油(伊拉克)鲁迈拉公司公共关系部的一名年轻员工。别看他不到30岁,却已有6年的“海龄”,分别在3个海外项目工作过。2023年,周聪入职鲁迈拉公司,开始从事企业公共关系、跨文化融合等方面的工作。
  2023年5月,鲁迈拉公司伊拉克营地的“图书角”正式揭牌,首批上架了400册图书。图书角成了中外员工下班后的“打卡胜地”。周聪自己打趣说:“现在的工作就是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文化交流大使。”
  鲁迈拉油田的雇员来自50多个国家,总计超过8000人,其中99%都是外籍员工。周聪作为图书角的负责人之一,每天都要详细记录图书的借阅情况。截至今年5月1日,书架已累计借出图书超过300次。但周聪的工作远不止借阅记录这么简单,更多的时候他就是外籍同事的“小百科”。“中国人是从小就会用筷子吗?”“中国龙和西方龙是一样的吗?”这些涉及中国文化、传统民俗的问题还好说,最让周聪头疼的问题来自大家最感兴趣的关于中国菜的图书。为了解释清楚“蟹粉狮子头”的做法,周聪特地打电话求助了远在宜兴老家的妈妈。周聪说:“碰到拿不准的问题我都认真研究后再答复。这样我自己也了解到了一个更加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和中国文化。”
  去年中秋节,周聪和同事专程从国内的东来顺购买了清真月饼,并在营地举办了“中外联欢庆中秋”的活动。听完周聪对中秋节的介绍,外籍员工将周聪和其他几名中国同事团团围住,追问吴刚喝的桂花酒是怎么酿的:“那是一种威士忌还是一种红酒?”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一个个精彩的神话故事让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同事很是着迷。鲁迈拉联合作业机构英方负责人Orkhan?Guilev看到逐渐兴起的“中国热”感慨地说:“在鲁迈拉,多元文化背景的员工就是最宝贵的财富。在这里,中国的灿烂文明让每一位员工充满好奇且满怀敬意。”(记者?张景瑜)
  安全“守护者”
  哈法亚公司 陈鑫
  4月26日,在会议中的HSE管理人员陈鑫接到哈法亚公司应急中心电话,一名员工在办公室突然身体不适。陈鑫立即通知并督促医疗应急团队启动应急预案,协调国际急救员与负责担架的消防队员,在3分钟内赶到该员工办公室开始紧急医疗救治,并将患者移送至机场等待医疗转运,顺利完成哈法亚公司健康医疗系统升级后的首次跨国医疗应急演练。
  健康医疗系统升级是陈鑫来到哈法亚公司推动的重点项目之一。2022年,一名兄弟单位的员工突发疾病,因本单位医疗支持条件不足,当时代理主持公司HSE部工作的陈鑫主动帮忙协调跨国转运、联系医疗救助,及时将患者转运到迪拜的医院进行救治。这段紧急医疗转运的经历让陈鑫深受触动,“如何为奋战在海外一线的同事提供最有效的安全保障”成了萦绕在他心头的问题。因为“时时放心不下”,陈鑫广泛查阅资料,综合国际最佳实践,用时2年,最终带领部门成员于今年4月完成了哈法亚公司健康医疗系统的全面升级。
  在硬件设施升级改造、完善医护人员配备的同时,优化医疗应急转运的程序成为此次升级工作的重点。在陈鑫与HSE团队的协调与努力下,经过多轮次谈判协商,今年2月,哈法亚公司现场医疗服务承包商ISOS与国际医疗保险供应商Medilink最终签订直接计费协议。该协议的达成不仅提升了现场医疗急救和应急转运效率,公司员工还可以享受ISOS全球医疗救助资源,治疗费用由医疗保险公司直接支付,避免了员工个人垫付高额治疗费用。公司客运包机也加入了应急转运序列,极大地缩短了急救转运时间,提升了现场医疗应急转运能力。
  在哈法亚公司的5年多,陈鑫将全部精力投入到HSE工作中,以集团公司管理要求与国际良好实践为根本,不断带领团队升级完善公司QHSE管理体系,持续提升哈法亚HSE优秀业绩。在陈鑫和团队成员的努力下,哈法亚公司获得集团公司2023年度质量健康安全环保节能先进企业、集团公司健康企业建设达标企业等多项荣誉。(记者 王舒藜)
  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
  阿布扎比公司 田文元
  5月2日,随着海风带来较多降水,阿联酋多地再次迎来大雨和强风,天气很不稳定。中国石油阿布扎比公司勘探部高级工程师田文元忧心忡忡,因为刮风和下雨,就意味着陆海项目二期Belbazem区块钻机停待,进而影响工期。焦急的心情如同在田文元心里卷起了狂风暴雨,对他来说可谓“可怜身上汗未干,心忧停钻愿天炎”。
  油气勘探是保障公司增储和上产的重要基础。田文元常年深扎在项目一线,沉浸在大数据的海洋中开展综合地震地质研究,从一名普通的地球物理工程师成长为一名勘探开发一体化高级地球物理专家。2017年,他参与部署的陆海项目首口探井获得商业油气发现,首口评价井获得高产油流,提升了中国石油在阿布扎比高端市场的技术影响力。2020年,他参与部署的BU994井在陆上项目Bu?Hasa油田Mauddud油藏发现5亿桶储量,这一发现为中国石油参股ADNOC项目以来最大勘探发现,为阿布扎比公司增储和上产提供了重要保障。
  为全力保证今年陆海项目二期的顺利投产,田文元临危受命,提前从陆上项目调到陆海项目进行技术支持。他根据开发方案中新井的位置、井深及轨迹特征设计,优化VSP资料采集方案,节约资料采集费用,为陆海项目二期投产提质增效作出了突出贡献。田文元设计新井的预测深度与实钻深度平均误差小,保障了新开发井准确钻进油藏;根据超深电阻率正演剖面优化油层中生产井轨迹,保证最大卸油面积并避免钻遇水层,为陆海项目二期首油奠定了基础。
  田文元常年派驻在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ADNOC)工作,早已深入了解了当地文化,还获得了“ADNOC新企业文化领航者”称号。当地员工称他为“Sadigh”(兄弟)。田文元出色的表现得到ADNOC和当地同事的充分认可,成为当地员工可信赖和钦佩的朋友。(通讯员 张密)
  最年轻的“阿姆河人”
  阿姆河公司 巩雅丽
  5月1日,从土库曼斯坦纳巴德驱车一小时,深入卡拉库姆沙漠,村庄渐渐消失,偶尔可见牛羊游荡在稀疏的农田之上,却不见行人的踪迹。阿姆河公司A区营地就坐落在这里,数百名“阿姆河人”在这夏季酷热、冬季寒冷的典型内陆沙漠气候中工作着。巩雅丽就是其中的一员。
  1997年出生的巩雅丽是项目上最年轻的员工,2021年毕业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会计、分析与审计专业,在中国石油国际勘探开发有限公司短暂实习后,2022年她来到阿姆河公司。巩雅丽初到项目时正值部门人手紧缺,作为人力资源部员工信息管理专员的她迅速投入工作。最艰难的时候,部门只有她一个人,既要负责自己本岗的工作,还要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工作有效推进。遇到问题时,查找资料、搜索规章制度到深夜是常有的事。与当地员工开会“辩论”也是她的“法宝”之一。道理越争论越清晰,思想碰撞过后,她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平衡点。“这段时期虽然辛苦,不过很有意义,因为我很快就对部门业务有了全面的了解。”巩雅丽说。
  也正是身兼数职的这段经历让巩雅丽对薪酬与绩效工作有了深入的了解。薪酬与绩效是员工最关心的问题之一,2023年,阿姆河公司启动梳理完善联合公司管理制度的相关行动,优化调整薪酬体系就是重点之一。面对这一艰巨的任务,巩雅丽主动申请调至薪酬与绩效考核岗,力争让薪酬与绩效管理既合法合规,又最大程度满足员工期望。今年3月,在当地政府的检查中,公司薪酬与绩效工作各项指标全部一次性合格。她的努力也赢得了同事们的敬佩和尊重。
  在薪酬体系优化调整工作落地后,为了推进公司薪酬管理自动化,巩雅丽又变身IT达人,开始建立薪酬线上管理及核算系统,与部门中热爱编程的土方同事一起加班加点编写代码,再迁移到技术平台,推动新系统尽快落地。如今,这个系统已进入试运行阶段。(记者 马睿)
  一路前行 一路收获
  CPECC 阿迪
  4月25日中午,阿迪送走上午最后一名来面试的承包商,这是他今年面试的第156名当地承包商人员了。一改工作时的严肃,阿迪露出标志性的微笑:“您吃了吗?”爽朗的笑声连同中文独有的问候,阿迪向刚吃完午餐的中国同事热情地打着招呼。
  1993年出生于巴基斯坦拉合尔市的阿迪(Abdul Rehman)是工程建设有限公司(CPECC)海湾地区公司的一名高级安全工程师,今年是他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巴布油田工作的第7年。“我从小就听说中国充满机会,大学一毕业便毫不犹豫地去了广州。”2016年底,阿迪怀揣梦想初到广州,便遇上第一个挑战:语言。当时已掌握3门语言的他,迅速开始了对汉语口语的攻关。不到一年就熟练掌握了汉语口语。在中国的3年时间里,他辗转广州和义乌从事贸易工作,甚至兼职当起了口语翻译。
  2018年,阿迪通过面试,加入了CPECC在阿联酋的海湾地区公司巴布油田项目,担任HSE工程师。“我是环境安全工程专业毕业,却没有工作经验,我不想让大家失望。”刚工作时,虽然毕业于巴基斯坦一流大学,但阿迪内心依然充满忐忑。从此,这片荒漠便成了他的家。每天早上6时前,他总是第一个赶到办公室,处理完重要工作和与业主沟通后,7时赶赴现场开展HSE检查和培训等工作。每天晚上工作学习完,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的也是他。
  2019年优秀员工,2020年优秀员工、安全卫士……阿迪办公室里50多个各类证书和奖状成为他这些年成长的见证。今年年初,经过许多个日夜的奋战,阿迪一次性通过了业主组织的面试考核,成功被聘为项目高级安全工程师。目前,CPECC海湾地区公司2023年中标的4个项目正按计划顺利推动,其中包括两个CPECC首次承揽的EPCM模式项目,阿迪所在的P5项目便是其中之一。
  “今年是我在海湾地区公司项目工作的第7年,现在我是安全副经理,收入也更高了。年初我把妻子和两个孩子从巴基斯坦接到阿布扎比一起生活,最近还买了一辆新车。”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带给阿迪最大的安全感,也是他幸福生活的保障。
  在“巴铁”发光发热
  川庆钻探 李林祯
  4月26日,李林祯刚刚安排完CCDC-32队下套管的组织工作,顾不上吃午饭,就要急匆匆地去甲方开会讨论07队下口井的钻井计划。这样高强度的工作,是他18年如一日、扎根巴基斯坦工作的缩影。
  18年很长,接近人生长度的将近1/5,但对于川庆钻探巴基斯坦分公司生产技术部经理李林祯来说,第一次背上行囊前往异国工作,仿佛就在昨天。李林祯常跟当地客户说:“这18年,我在巴基斯坦的时间要比在中国国内的时间多得多,对巴基斯坦的熟悉程度可能比很多当地人还深呢。”事实确实如此,这18年,伴随着轰鸣的钻机,他跑遍了巴基斯坦的很多地方。
  回忆起在巴基斯坦的这18年,李林祯遇到过百年一遇的洪水,也遇到过50摄氏度的高温旱灾,但他一笑而过。在工作中,为了让甲方充分了解工况,李林祯会在早会前半个小时到甲方的办公室把作业情况、存在的问题先行汇报,并提出解决办法和解决时间。多年来,靠着自己的勤奋,他从实习钻井工程师开始,迅速成长为技术员、平台经理、生产技术部主管、经理,成为甲方信赖的“钻井通”。现在,每当遇到问题,甲方总会习惯性地问道:“Where?is?Mr.?Li(李先生在哪里)?”。
  2022年11月,川庆钻探巴基斯坦分公司顺利实现了所有井队的全员本土化。全员本土化的队伍创造了独立完钻当地首口页岩气井、5天完成搬安、首次在当地雪山成功钻井等纪录,多次受到表彰。
  现在,分公司已实现了当地全员本土化,但李林祯没有放松。他在兼顾生产技术工作的同时,也在忙着开拓周边国家的钻井技术服务市场。今年1月,李林祯带队到孟加拉国进行钻井市场的推介工作。他先后与孟加拉国石油公司3个油田公司的总裁进行了会面,并详细介绍了川庆钻探地质工程一体化服务的能力。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流利的英语表达给业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表示出了开展合作的意向。
  李林祯对未来充满期待:“我的梦想是在世界各地擦亮川庆钻探‘复杂油气攻坚者’的金色名片。”(特约记者 马里)
  十年“非洲缘”
  管道局 蔡晓龙
  4月27日晚上,记者收到几张现场工地发回的照片,照片上的主人公脸、脖子、手等裸露的皮肤都变成了小麦色。“这还是我们熟悉的那个白白净净的小后生吗?”记者不禁犯了嘀咕。照片上的人是管道局东非原油外输管道EPC项目副经理蔡晓龙。他刚从家休假归来,第二天就去了工地,才3天就晒回了“工作状态”。
  蔡晓龙出生在陕西的一个小镇,小时候爷爷总带他去看火车。望着来来往往的火车,蔡晓龙心中有了想去远方看看的想法。2014年6月,蔡晓龙从西安石油大学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毕业后,加入了中国石油管道局国际事业部,从事设计管理工作,并接触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海外项目——莫桑比克马托拉成品油库项目。此后,他陆续参与了莫桑比克的其他油库项目,岗位从设计管理拓展到采办管理、属地清关物流和施工管理。在莫桑比克一干就是7年,2021年,蔡晓龙来到他第2个常驻非洲项目的国家——坦桑尼亚。
  顶着非洲的炎炎烈日,2021年,蔡晓龙担任了东非原油外输管道EPC项目筹备组副组长,组织了东非原油外输管道项目1539公里的三方联合踏勘。他亲自带队完成了当地环境依托最差的550公里线路踏勘,为项目拿到了第一手调研资料。一次踏勘时,在穿越一条河流时车辆打滑,2辆车越陷越深,大雨将至,但解救过程并不顺利。雨越下越大,蔡晓龙组织人员联系附近村民,10多位村民手推肩扛还是没有解决问题。正当大伙陷入绝望时,队员看到不远处的黄牛。村民赶来了2头牛,在合力拖拽下,2辆车终于在河流涨水之前成功脱困。老百姓给予充分支持是在海外干项目的前提和保障。尊重当地人、互相帮助和成就,这是蔡晓龙走上项目管理岗后一以贯之的原则。
  今年年初以来,在距离管线打火开焊越来越近的日子里,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争论达到白热化。那些日子里,蔡晓龙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参加业主的各种会议上,凭借前期对业主体系标准熟悉的优势,努力从中找到符合双方利益的最优解决方案。(特约记者 柏青 通讯员 寇海滨)
  见证中伊合作
  长城钻探 哈森
  5月1日,长城钻探伊拉克测试项目GW-CTU1队队长、伊拉克籍员工哈森(Hansan)坚守在岗位上,聚精会神地修理着氮气车的发动机。
  哈森是长城钻探伊拉克测试项目启动时招聘的第一批外籍雇员中的一员,2014年至今已在项目工作近10个年头,经过10年培养和自身努力,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作业队队长。
  刚到项目时,哈森不太起眼,英语也不好,但见到每个人都会微笑着打招呼。第一天上岗实习,他就指着连续油管设备,比画着问这问那。由于没有岗位作业经验,项目中方负责人给他安排了师父刘磊,并对他进行了岗前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和操作规程操作演练。
  哈森踏实好学,每天下班主动协助师父检查设备、收拾工具、关好门锁。每当他遇到难题时,就会在设备仪表前紧锁眉头。刘磊便会上前考他理论知识,再帮助他解决操作上的卡点。每次哈森都会在小本子上做记录,延伸思考,问一些其他设备的类似问题。刘磊看到他这么用心,讲得也越来越起劲。
  在伊拉克格拉芙项目连续油管作业过程中,通过持续学习,哈森不仅逐渐提升了英语水平、操作技能,同时还考取了大车驾驶证和吊车驾驶证,逐渐成为作业队里的主力操作手。
  2016年,由于工作调动,刘磊被安排到哈法亚项目工作,后来又去了东巴项目。今年,师徒两人在伊拉克祖拜尔项目重逢。当时哈森正在带领雇员保养设备。虽然已经是带队队长,但他仍然亲力亲为、维护关键部件。他满身油污、脸上也沾了不少油点。师徒重逢,他非常高兴,8年没见了,他一眼就认出了刘磊,并用伊拉克特有的贴脸拥抱礼欢迎刘磊。
  现在的哈森已经能熟练地用英语和同事交流。他激动地对刘磊说:“很高兴再见到你——我的第一位老师!长城钻探是一个大家庭,我在这里提升了英语水平,学到了测试作业技术,从农民成长为连续油管队队长。我在长城钻探得到了满意的收入,过上了富裕的生活。真心感谢你,感谢长城钻探!”(通讯员 张超阳 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