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论坛  >  段宏波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家论坛

段宏波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3/12/21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观点连线
  [中国石化新闻网2023-12-20]
  1自2015年《巴黎协定》通过以来,全球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进展如何?
  本届COP28进行了首次全球盘点(GST)。这是评估《巴黎协定》目标实现进展的关键机制,旨在评估全球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进展。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取得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在碳减排方面取得进展。各国围绕《巴黎协定》提出的中短期国家自主贡献目标(NDC目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优化,但这些行动和支持远无法达到《巴黎协定》设定的全球1.5摄氏度温控目标。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的《2023年排放差距报告》,即使各国落实了目前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到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仍将升高2.5—2.9摄氏度。为了实现1.5摄氏度的温控目标,温室气体排放量最晚必须在2025年之前达到峰值,到2030年全球排放量需要比目前的预测水平下降43%,而目前的NDC只能实现7.5%的减排。
  其次是在气候适应和融资方面取得进展。GST评估了各国的适应行动和支持、适应的效果和需求、适应的指标和信息等。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制定了适应行动计划和长期战略,以提高对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和韧性。发达国家也承诺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的气候融资,以支持其减排目标和相应的行动。此外,私营部门、金融机构、民间社团等非国家行动者也在气候行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发布的《企业“碳中和”目标设定、行动及全球合作》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0月12日,全球已有3821家企业加入科学碳目标倡议,其中1399家企业作出了明确的净零承诺。中国内地有71家企业承诺通过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设定减排目标,另有8家企业及24家中小企业的科学碳目标已得到正式批准。尽管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投资有所增长,但相较于发展中国家每年2150亿美元的适应成本,当前依然存在每年1940亿到3660亿美元的适应资金缺口。
  总的来说,全球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已取得诸多进展,但仍远远不足,需要加快气候行动,缩小与1.5摄氏度温控目标的差距,以公平和有效的方式推动《巴黎协定》下的全球气候治理。
  2对于控制气候变暖的路径,此次会议发出了什么明确信号?
  本届会议要求全球各国进一步更新和强化其国家自主贡献(NDC),确保与1.5摄氏度温控目标相一致,同时制定实现碳中和的长期战略,总体释放了以下几方面的信号:
  一是发达国家需要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融资和气候适应支持,尤其是对最不发达国家(LDC)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SIDS),并提高融资的可预测性和透明度,同时建立一个有效的损害对冲机制,以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不可逆转的损失。
  二是各方需要加强在能源、交通、工业、建筑、农业、森林、海洋等领域的合作,推动低碳技术的研发和转化,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同时减少对化石燃料的补贴和依赖,提高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和利用。其中,能源转型的重点是,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增加3倍,能源效率提高1倍。
  三是各方需要落实和完善《巴黎协定》的规则体系,包括透明度、市场机制、公平责任等方面,确保气候行动的有效性和可信度,同时加强对执行和遵守《巴黎协定》的监督和评估,以及对违约行为的问责和制裁。
  四是全球各国需要将气候行动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公平原则相结合,保护和恢复自然系统,增加碳汇,促进生物多样性和食物安全,降低气候变化对自然和社会系统的负面影响,提高对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和韧性。
  五是全球各国需要动员更多气候领导力和参与力,包括政府、企业、金融机构、民间组织等多层级伙伴关系。同时,各国需提高公众的气候意识和行动力,通过教育和宣传,增强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和责任感。
  3为实现温控目标,各国可以围绕哪些关键领域开展合作?
  能源转型与效率提升、气候融资、碳市场和碳定价、森林保护与可持续土地利用等是未来各国可重点开展合作的领域。
  能源转型与效率提升:各国可以合作推动低碳技术的研发和转化,加强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通过共享技术和资源,推进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在内的全球可再生能源主体化。能效改进是比能源技术更迭更容易见利的领域,通过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经验交流,可以推动能源效率的全面提高,强化节能减排效果。
  气候融资: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合作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融资和适应支持,包括建立气候适应基金、制定创新金融工具和投资气候韧性基础设施等,并提高融资的可预测性和透明度。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合作促进先进的气候友好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帮助它们更有效地减少排放并适应气候变化。
  碳市场和碳定价:各国可以借鉴欧盟、中国等主要经济体在全球碳市场和碳定价机制运行中的经验,合作制定和协调碳定价标准,促进全球市场的有机互联。通过建立跨边境的碳市场机制,更有效地推动碳定价的全球均衡,共同应对碳排放溢价和碳市场失衡等问题,提高合作控排的成效。
  森林保护与可持续土地利用:全球森林保护也是可以开展全球合作的重要方面,包括建立科学砍伐和森林火灾防治标准,促进森林恢复,提高碳储存能力。中国科学院发布的《林火碳排放研究蓝皮书2023》指出,各国需合作建立统一标准的林火碳排放计量与评估系统,构建林火风险识别、预测预警和防控技术体系,研发灾后植被重建和碳汇快速恢复技术。同时,积极探索可持续土地利用实践,改善土地利用和管理,减少农业排放和浪费,以减缓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4此次大会为我国未来的能源转型提供了哪些思路?
  此次会议可以说是《巴黎协定》生效后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全球各国跨越NDC实现碳中和的关键一步。各国在全球盘点的基础上达成了一系列决议和行动计划,以加快和加强气候行动,缩小与1.5摄氏度温控目标的差距,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落实和完善《巴黎协定》的规则体系,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此次大会也展示了各国、各地区、各部门、各利益相关者的气候领导力和合作精神,为实现碳中和和气候适应的愿景注入了新动能。
  我国已经承诺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一个非常有雄心的目标,当然也充满着挑战。同时也应当意识到,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国,也是较为气候易损的国家之一(平均温升速率和海平面上升速度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这意味着很多小体量能源消费国家(地区)的转型经验很难适用于我国。同时,我国应对气候挑战对创新和行动强度的要求也必然更高。
  我国已经在清洁能源转型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例如,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居世界第一,电动汽车的保有量和销售量位居前列,碳市场的建设和运行也在稳步推进。然而,煤炭仍是我国能源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总发电量的60%左右。因此,如何加快摆脱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依赖是一个亟待思考的问题。我们知道,风光等清洁能源对关键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远高于传统能源,鉴于此,以风光为主体的清洁能源发展模式是否可持续?碳捕获与封存(CCS)在传统能源系统中是否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依靠何种路径来实现能源系统安全脱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平衡?这些都是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此外,能源转型可以起到增加经济新动能的作用,而不是完全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前者是趋利的,后者则大概率是耗本的。气候变化可以成为能源转型的推动力,这点毋庸置疑,且两者之间有诸多共通之处。能源清洁化是实现经济脱碳的关键,提高能源系统的韧性与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和应对能力是一脉相承的。
  总而言之,未来的能源转型需要坚持先立后破的原则,即在确立清晰的目标和路径的基础上,有序实施能源转型的各项措施,不能盲目进行大规模投资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要平衡好能源转型的速度和质量,协调好能源转型的内部和外部关系,实现能源系统的可持续和包容性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