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论坛  >  新疆天山南麓油气勘探纪实(图)
专家论坛

新疆天山南麓油气勘探纪实(图)

2023/12/6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征服大山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23-12-05]
  中国石油网消息 在我国新疆的天山南麓,有一片几百公里长的库车山前坳陷地质构造。据地质专家预测,这里很可能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正值经济建设全面发展阶段,对石油、天然气的需求量极大,而我国的东部主力油气田均已到了开发的中晚期,产量逐年减少,难以保证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的强劲需求。为此,我国石油工业实施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战略转移,将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从东部地区转向广袤的西部地区。
  在我国的国土面积中,山地占了60%以上,且大多数地域没有进行过地质勘探。1992年底,四川石油地调处组建了我国第一支山地石油地质勘探专业队伍,近2000名员工从巴山蜀水的天府之国,来到了新疆塔里木大沙漠南缘的群山之中。
  在如此恶劣的地形地貌之中进行油气勘探,难度前所未有。石油地质勘探队员开赴这里时,尽管配备了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却要以最原始的方式在深山沟壑之中艰苦作业。在海拔1000至3000米高差不等的区域进行工作时,勘探队员要将仪器和山地钻机等设备人拉肩扛地抬进作业区,还要吃住在大山之中。炊事员给工地送饭有时要跑上七八个小时。
  千难万险也没有阻挡住山地油气勘探人的脚步。在30年的艰苦岁月里,勘探队员和技术人员经过不懈努力和不断探索,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破解了一道又一道难题,在库车坳陷找到和探明多个油气富集构造,为我国西气东输工程提供了气源保障。
  如今,由这里输送出去的天然气累计突破了3900亿立方米,惠及西气东输下游15个省区市的4亿多居民,为所经过城市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能源保障。(丁伟?何小勇?摄影报道)
  勘探初期,困难重重,进入大山的每一件机器设备都只能由人工搬运。
  今年11月8日,在新疆阿克苏的北喀山,中国石油东方物探公司山地物探队员进入新的勘探区域。
  遇到沟壑纵横的地段,要捆扎绳索将钻机设备悬空运到指定地点。
  随着山地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前通过笨重的仪器才能进行的测量作业,如今手持仪器通过中国北斗卫星就能完成。
  在大山之中,钻进用于地震放炮的井眼,是一项十分艰辛的工作。
  1994年,四川石油地调处物探队员进入新疆库车天山南麓,拉开了山地油气勘探的序幕。
  近年来自主研发的信息技术极大地优化了山地勘探施工,中心指挥所可实时监视施工进展情况。
  为确保不间断地施工,保证工期按时完成,许多勘探队员要经常吃住在大山之中。
  记者手记》》》
  那山那人
  位于新疆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北缘几百公里的山区,在30年前,有一群英勇无畏的石油勘探队员闯进这里。这片寂静了千万年的崇山峻岭,从此被石油勘探工作者唤醒。
  今年11月7日,我和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的记者一起走进大山深处,采访中国石油西南物探分公司山地物探项目部所属的山地物探作业队。
  第一天采访的地方是新疆阿克苏北喀山腹地。汽车下了国道之后,是在完全无修筑、无标志的土路上行驶,越野车上下起伏,向山脚下开去。途中我们能看到物探队员搭建的临时帐篷、露天支着做饭的锅灶等野外作业的痕迹。越野车颠簸了很长一段路,才找到一个相对平整的地方停下。我们身穿红色信号服,在光秃秃灰蒙蒙的大山之中行走,显得分外醒目。日晒雨淋的土山,土质变得十分松软,有的地方浮土厚度达几厘米,爬山时脚蹬在上面吃不住劲。个把小时的上山下坡,使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此等环境的记者累得不轻。而石油勘探作业员工背着各种机具设备,每天都要攀爬8小时以上。
  之后的3天里,记者们同物探队员一起经历了许多爬大山的艰苦考验。工人日报摄影部主任杨登峰执意要与工人们在大山中住一晚,做体验式采访。当我问他有什么感受时,他说,那真是一个非同凡响的夜晚。回来后,他在《工人日报》刊发了整版的图片报道,标题叫《大山深处找油人》,作品令人震撼,他的敬业精神令我钦佩。看来,深入生活对记者是如此重要。
  作为一名石油战线的记者,从1994年起,我连续报道过塔里木油田山地勘探施工作业。转瞬30年过去了,石油物探队员的艰苦努力和勇敢牺牲精神没有白白付出。就像光明日报记者刘宇航在他的整版报道里写的那样:“当你下班回到家,点燃灶台准备做一份丰盛的晚餐,凝视跳动的蓝色火焰时,你或许不会想到,它是跨越了多少山河,穿越过多少地层的阻碍,经历了多少工序,才能来到我们家里。”是的,正是有了物探、钻井、采油采气、管道运输等各个岗位上默默付出的石油人,才将能源的光与热奉献给国家,造福于百姓。
  山地石油勘探还在继续,那里还有许多地域亟待开发。这片石油工业的热土,也是石油新闻工作者的热土。(丁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