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论坛  >  新型工业化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专家论坛

新型工业化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2023/11/6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23-11-03]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周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型工业化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重要论述,极大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对工业化的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的重要指示,深刻阐述了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意义、重要原则、重点任务,为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构筑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物质技术基础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9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一、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大幅提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面向前沿领域及早布局,提前谋划变革性技术,夯实未来发展的技术基础,形成并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过渡转化,是不容错过的重要战略机遇,是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蓄积发展新动能的先手棋。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保护好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高制造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确保我国在大国博弈中赢得主动。
  二、新型工业化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根本支撑
  工业是综合国力的根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技术创新的主战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而言,没有强大的工业,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经济,发展受制于人、依附于人的局面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性改变,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因此,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物质基础、技术支撑。新型工业化是关键性颠覆性技术实现突破的载体和根本性支撑。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当前,全球进入一个创新密集时代,哪个国家率先在关键性颠覆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形成新质生产力,哪个国家就能够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赢得全球新一轮发展的战略主动权。新质生产力内含的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能够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突破技术卡脖子环节,补齐产业短板,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产品和服务质量,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顺应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
  三、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可以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不竭动力。科技创新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工业制造业是科技创新活动最活跃、科技创新成果最丰富、科技创新应用最集中、科技创新溢出效应最强的产业,是科技创新主战场。推进新型工业化要强化高水平自主技术要素供给,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是以科技创新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和融合化发展,从而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过程中,将产生众多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创造条件。可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其一,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建立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平衡好稳定的机构资助和竞争性的项目资助之间的布局,满足不同类型基础研究的需求,为基础前沿方向重大原创成果的持续涌现提供资金支持。其二,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真正的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推进科研攻关,必须坚持需求导向,把握正确方向,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从国家迫切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选择研究方向和推进科技创新,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丰富科学技术的广度,要在更广的先进领域进行科技研发,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规模,推进关键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解决西方发达国家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要深耕产业链条,延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产业链。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离开作为载体的现代化产业,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济发展从来不靠一个产业“打天下”,而是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在持续迭代优化。光伏、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这些促进当前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都是从曾经的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而来的。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生产力的跃升。着眼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在产业高端化方面,要一手抓基础支撑,突破一批基础元器件、基础零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和基础工艺;另一手抓产业高端装备引领,在大飞机、工业母机、医疗装备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标志性重点产品,向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迈进。在智能化方面,要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产业领域的融合及应用,实现生产控制和运营优化等方面的智能化变革,形成具有一定自治功能的智能生产和运行系统,打造智能工厂和智慧供应链。在绿色化方面,要加快实现绿色低碳技术重大突破,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推进传统产业制造工艺革新和设备改造,提升产业绿色化发展水平。
  前瞻性谋划好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产业辐射面广等特点,是各国经济发展竞争的关键点,更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体力量。需要注意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不是绝对隔离绝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传统产业作为基础、提供技术支撑。因此,要通过形成新质生产力,运用新成果、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能。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趋势,成长不确定性更大,培育周期也更长。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就是要先发制人,为新兴产业做好接续储备。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大国博弈的重要阵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不断突破关键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束缚,促进生产力更好发展。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推进布局前沿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动作不断加快,但仍然面临着原始创新能力不足、成果转化渠道不畅、要素市场建设不完善、产业布局与地区优势错位等问题,迫切需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培育一批新产业集群,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谋划。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前瞻性顶层设计,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地方产业规划与国家整体战略规划、地区产业发展优势相结合,提升整体产业发展效能。另一方面,要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完善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的组织体系,营造有利于创新的产业生态环境,提高研发投入支持力度,提升成果转化率,增强原始创新能力。通过上述举措,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释放更多新质生产力,为大国博弈培育竞争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