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论坛  >  以绿色低碳转型为抓手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
专家论坛

以绿色低碳转型为抓手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

2023/10/30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23-10-27]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韩融
  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新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部署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四大任务,其中之一就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国,同时也可以看到,工业的快速大规模推进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当前,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占全国总终端能耗的65%,并排放大约70%的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部门。因此,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成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一环,也是新型工业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大型国企、能源央企应积极稳妥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深入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提高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生产体系。
  要实现碳中和目标,非化石能源占比需要超过75%,其中可再生能源占比要达到50%以上,这对能源企业是一个巨大挑战。目前,我国有近10家能源央企和数百个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要业务的国有大型企业,碳中和目标给这些企业带来重大影响。加大可再生能源的投入、提高低碳技术使用比例、超前规划负排放技术等需要大量的资金,转型过程中的经济协调性是企业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那么,大型能源化工企业如何适应“双碳”目标要求?如何科学规划碳中和路径,实现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的融合发展?
  从企业层面来看,一方面要着力推动现有关键技术的低碳化改造,提高清洁生产水平。纵观世界能源利用现状,电力、工业及交通等部门的能源需求日益增加。钢铁、水泥、建材、化工等工业过程原材料在使用和分解过程中也排放二氧化碳。通过发展原材料或燃料替代,调整优化技术和工艺路线,提高系统能源利用效率,研发创新低碳产品等,既能减少能源活动中的二氧化碳排放,也能减少工业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据统计,2021年,我国电机保有量约32.6亿千瓦,年耗电量约5.28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64%;其中工业领域电机总用电量为4.13万亿千瓦时,约占工业用电的75%。目前我国工业余热资源利用比例较低,大中型钢铁企业余热资源的利用率为30%至50%,而国外先进钢铁企业余热余能的回收利用率平均达80%。我国通过工业余热利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生产能耗、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力巨大。未来,持续推进工业电机节能、工业余热利用、全面提高固废利用率等,是企业绿色化、低碳化转型的重要步骤和关键环节。
  另一方面,应着力提高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能源领域是减碳工作的重点,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提高能效是实现碳减排最重要的措施。2020年,我国全社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到110亿吨,能源领域占碳排放总量的88%左右。减少能源领域碳排放是解决碳排放问题的关键。2010年之后,我国的能耗效能快速提升,目前已经达到约2.19克二氧化碳/克标准煤的水平。但这仍然和全球平均值的1.63以及美国的1.53、欧洲的1.37相去甚远。节约的能源就是最清洁的能源。随着工业领域能效水平的提升,低碳化将在自然而然中实现。此外,要进一步增强能源领域“降碳”协同效应。相关部门可从技术角度推动能源密集型部门的绿色转型,同时可考虑将健康、生态等指标纳入能源密集型部门减排效果评估中。
  此外,还要借助互联网、大数据、负排放技术等,构建绿色生产和销售体系。比如,电力公司应探索实现增量配电网、微电网投资主体多元化,售电侧用户选择多元化,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体系;能源企业要以“互联网+”的思维不断改革创新,树立“用户至上”的思想,使各方面工作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例如在钢铁行业,碳排放量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15%。由于工业部门碳锁定效应明显,减排难度大,世界钢铁行业引入了副产物利用和循环、精准控制等创新技术,但还剩余15%至20%的减排空间。这就需要嵌入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通过吸附法碳捕集、炉顶煤气循环等,把二氧化碳合成为甲醇、乙醇等产品。目前,CCUS技术难以大规模商业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经济性较差。未来,能源企业需更重视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进CCUS技术的商业化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