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勘探与钻采工程  >  以创新驱动天然气高质量大发展(图)
勘探与钻采工程

以创新驱动天然气高质量大发展(图)

2024/5/7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西南油气深耕四川盆地的创业之路
  [中国石化新闻网2024-05-06]
  西南油气川西气田中心控制站。
  川西气田管理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要求对设备进行调整。
  当前,能源领域成为大国博弈的战略焦点。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在70%以上、天然气在40%以上,能源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天然气作为最清洁的化石能源,发展前景广阔,在推动产业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推进天然气大发展,成为弥补我国天然气需求缺口的必由之路。
  在我国天然气版图上,四川盆地是令人瞩目的明星。因历经多期构造运动形成,它具有“满盆含气”的特点,是我国最早布局的天然气重点勘探开发区域之一。自然资源部评价显示,四川盆地天然气总资源量达40万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总资源量的1/3,已探明储量7.5万亿立方米,探明率仅18.7%,勘探尚处于早中期,是我国最具潜力的天然气勘探开发盆地之一,资源条件足以支撑四川建成千亿立方米级天然气(页岩气)生产基地。
  在这个面积达18万平方千米的“聚宝盆”里,天然气勘探开发进程不断深化,一口口气井犹如繁星点缀其间,浅层和难度相对较小的层系几乎被“吃干榨净”,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亿万年沧海桑田,给了这块广袤土地极复杂的地层构造,其多层系、多类型、多领域,低孔、低渗、低丰度的特征,决定了气藏认识难、大部分资源品位低、勘探开发挑战大。西南油气在四川盆地所拥有的矿权及资源禀赋不优,要想实现天然气高质量发展,唯有加大高质量勘探和效益开发力度,向深层超深层要突破,以科技创新实现难动用储量变现,提高页岩气单井产量。
  自1979年结束“只探不采”历史、开我国地质矿产系统“探采结合”先河以来,西南油气扎根川北、辐射西南,拉开天然气事业大发展序幕,用20年实现天然气年产量由零到10亿立方米的跨越。
  21世纪以来,西南油气大力实施资源战略,坚持做大做强油气主业,大力推进管理和技术创新,纵深推进川西、元坝,以及非常规气田勘探开发,成功开发了石龙场、新场、孝泉、成都等一批大中型油气田。
  近10年,西南油气持续聚焦四川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气、深层页岩气、深层致密砂岩气三大领域,以创新破解发展难题,以科技提升质量效益,致力于寻找大场面、实现大突破、建设大气田,深化基础研究和地质认识,攻关特色理论技术和工程工艺,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年产量迈上90亿立方米台阶,成为中国石化最大的天然气生产企业。
  在超深层碳酸盐岩气领域,世界埋藏最深的高含硫生物礁大气田——元坝气田实现绿色高效开发和长期稳产,建立了超深层复杂生物礁群大气田高效开发模式,创新了复杂生物礁群底水气藏高效建产稳产技术,研发了含硫气田水“无害化-资源化-效益化”绿色开发技术,技术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我国超深海相天然气开发空白。西南油气发现并建成川西气田,首次揭示超深层潮坪相白云岩新类型气藏成储机理,累计提交探明地质储量超千亿立方米,获评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科技进展”;自主研发新型防塌钻井液体系,攻关形成超8000米井深精确中靶轨迹控制技术和投产关键技术,超深长水平井分段改造技术达世界领先水平,大幅提升单井产能和储量动用程度。
  在致密砂岩气勘探开发方面,超深层特低孔致密砂岩气藏——合兴场气田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330亿立方米,创新提出输导体成藏模式,明确成藏富集高产规律,创新形成断褶裂缝精细刻画及储层预测技术、深层高应力致密砂岩气藏钻完井关键技术等效益开发技术体系,由难动用储量跨步实现高效建产,获集团公司规模储量商业发现特等奖、高效新区产能建设项目特等奖。精密勘探窄河道致密气田——中江气田,攻关形成河道砂岩“甜点”地球物理预测技术体系,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061亿立方米。川西中浅层气藏持续发力,老气田“精耕细作”连续19年稳产20亿立方米以上。
  在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领域,西南油气攻关形成深层页岩气“双甜点”评价及开发技术对策、高效钻完井技术、体积压裂技术、高效采输一体化技术、绿色环保生产技术等创新成果,加快推进我国首个深层千亿立方米页岩气田——威荣页岩气田产能建设。寒武系筇竹寺组新区、新层系、新类型页岩气勘探评价取得重大战略突破,改变了只在富有机质黑色页岩中寻找页岩气的传统思维,实现了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开发从龙马溪组单一层系向多层系的转变,扩大了页岩气勘探领域和范围,大幅提升了页岩气勘探开发潜力。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建产接替阵地尚不明朗、页岩气仍存在减值风险等亟须破解的难题,都对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下一步,西南油气将注重通过质的有效提升引领量的持续增长,聚焦建设川西、川北、川南3个“50亿方”大气区,突破理论研究“深水区”,攻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深入打造特色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重要人才集聚中心和创新高地,以强大技术竞争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支撑整体规模晋位升级,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