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勘探与钻采工程  >  胜利油田:应用勘探大模型建设“透明盆地”(图)
勘探与钻采工程

胜利油田:应用勘探大模型建设“透明盆地”(图)

2024/5/7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中国石化新闻网2024-05-06]
  “这一次的井位部署,我们要利用大模型完成常规和非常规岩相类型的同步预测,储层预测中流线这个约束因素还要进一步完善。”4月12日,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东营勘探研究室会议室内,科研人员房亮与黄晖正在为东营北带勘探大模型的迭代方案激烈讨论。他们将在油田新一轮井位部署会上,利用勘探大模型实现常非一体化井位部署汇报。
  自胜利油田提出建设济阳坳陷“透明盆地”以来,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以东营北带为突破口建立大模型,加快转变科研范式。
  不再是铅笔变鼠标
  提起最初应用勘探大模型部署井位,房亮还是忘不了当时紧张的心情。
  2023年2月16日,房亮带着“秘密武器”向胜利油田领导、专家汇报井位。上午9点,会议室大屏幕上清晰展示出东营北带地区勘探评价立体模型。对于这种以“模型驱动、三维解释、立体勘探”为主要方式的油气勘探部署新范式,与会人员新奇之余,更多的是期待。
  最终,模型预测与钻探实际情况符合率达85%以上,房亮心里悬着的石头落了地。科研人员首次应用勘探大模型地区部署井位,取得良好成效。
  胜利油田高级专家王长江介绍,胜利东部探区储层类型多样、构造复杂,对储层的分布、规模难以量化描述。而单一探井反映出来的是“一孔之见”,物探信息反馈的只是一个模糊的位置,地质科研人员脑子里有储层的模式,却难以清晰表述出储层的展布特点,缺少一种更加具象化、直观化、可视化的研究手段。
  东营勘探研究室经理陈涛还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师父教给他的第一门“手艺”——用铅笔工作。刚开始他还觉得“现在谁还用铅笔工作”,可慢慢地发现,测井图上小层划分、平面图上标注数据、构造图上勾画曲线……很多工作都离不开铅笔。
  后来,随着各种绘图软件的普及,手中的“武器”也由铅笔变成了鼠标。但20年过去了,思维却还是传统方式。
  以“转变研究范式,将地质认识数字化、量化和具象化,建立一个大模型”为指导思想,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围绕“透明盆地”建设成立专项组,以东营凹陷北带为试点,利用多信息勘探评价技术建模,搭建了多学科一体化协同工作平台,建立东营北带勘探大模型。
  所见即所想
  沿着井轨迹由下向上,从古老的古生界到中生界、新生界,高低起伏的地层铺叠开来,上亿年的地质风貌浓缩在一个勘探大模型中,展现在眼前。
  一眼就能望穿数千万年的勘探大模型,就是科研人员打造的勘探“神器”。
  展示完一条横向地质剖面,房亮熟练地切换场景,在大模型上沿着纵向切出了另一条地质剖面。黄色的砂层由外向内延伸,清晰可见。随后,他又在不同的位置切出了几条剖面。
  “以前是准备什么看什么,现在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房亮说,利用大模型的汇报方式比以往更加清晰直观、快捷高效。
  这得益于准确的基础数据和扎实的基础工作。从接手建设大模型工作开始,两年多时间里,科研人员把所有的基础图件一张张梳理、一幅幅转化……构造图、小层平面图等千余张图件,地震、测井、录井、试油等几十万个数据,汇总形成基础数据库。
  这只是第一步。要做到全方位立体透明展示,还需要借助信息化技术。
  每个勘探层系都汇入了海量的数据信息,如何将这些信息融合,把地质科研人员脑中的地下样子“搬出来”,成为大模型建设的关键。
  地球物理技术研究室科研人员张志敬通过与地质科研人员深入交流、多次尝试,构建出了一个基于当前认识的理论模型,通过向理论模型内加入地震、钻井、测井等基础地质资料,不断完善、修正之前的理论模型,最终构建出“所见即所想”的勘探大模型。
  随着数据输入到不同模块,科研人员依靠算法把多种数据有机融合,实现基础地质资料即时调取、二维图件即刻成图、工作成果三维立体展示。
  “活”的模型
  从模型初次使用至今,科研人员已提出井位9个,其中部署井位4个。
  依据井实际钻遇情况,科研人员将利斜915井的钻探数据输入模型,对勘探大模型进一步校正。“对比同一层位前后的储层预测结果,模型发生了相对明显的变化。”房亮指着电脑屏幕说。
  通过模型助推地质认识,通过勘探认识不断完善模型,这种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让勘探大模型真正“活”了起来,实现了新的地质认识、新井支撑下的模型迭代更新,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迭代速度。
  目前,勘探大模型研究应用取得勘探储层建模理论和技术的阶段性突破,将地质认识数字化、地质建模智能化、储层预测模型化,实现了勘探研究范式的重要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