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要闻  >  科技创新打造发展“主引擎”
行业要闻

科技创新打造发展“主引擎”

2017/10/17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中国石化新闻网2017-10-16]8月,中国石化出台科技孵化器建设试行方案,鼓励科技人员成立员工持股混合所有制创业企业,加快培育新业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目前,中国石化的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正紧锣密鼓地推进,科技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引擎、引领和支撑企业提质增效升级的主动力。
  “十二五”以来,中国石化在科技创新上取得了五项重大突破: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取得从无到有的革命性突破,形成完整的技术系列;国5清洁油品技术成功开发应用,实现汽柴油质量升级;新型煤化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形成产业链技术系列;国产化百万吨级乙烯成套技术实现工业转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自主开发的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实现工业化,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全球石油石化科技领域,中国石化已经由过去的跟跑者变成如今的领跑者。
  强化顶层设计
  提升科技创新整体实力
  为系统推动科技创新改革,2016年6月,中国石化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对加快公司科技创新和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发布了《中国石化科技项目管理办法》《中国石化科技经费管理办法》《中国石化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与激励管理办法》,围绕科技项目、科技经费、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与激励管理这三条主线深化改革,建立激发科研人员、团队、研究单位、企业等各层次主体主动创新的竞争激励机制。
  在科技项目管理改革上,推行市场化竞争立项机制,根据国家战略和中国石化发展需要确定科研项目,科研项目立项通过公开竞争产生。探索推行项目长负责制,赋予项目长对研究任务、人员选用、研究经费、项目奖金的分配权和相应资源的调配权,调动项目长及其团队的积极性。
  改革科技经费管理方式,对直属科技研究院实行“固定+变动”纵向经费管理模式,将获得的经费确认为本单位收入,建立竞争性获取经费机制。研究院除一部分保证日常运行的基础经费外,科研经费主要通过竞争研究项目获得,竞争经费比例超过50%,以激发各研究院拿出科技研发的真本事,凭创新成果多劳多得。
  为有效整合利用科研资源,加快突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中国石化从2016年开始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制度,聚焦“十三五”科技规划的重点领域,每年对支撑引领公司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面向全系统立项招标,实施项目长负责制和研发过程激励机制,加快技术攻关。2016年度首批试点的4个重大科技项目进展良好,项目研发获得年度绩效奖励200万元。
  优化竞争激励机制
  激发创新活力
  “以市场化为导向,完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创新落实到新的效益增长点和价值创造上。”集团公司总经理戴厚良明确指出中国石化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方向。
  为进一步加大科技奖励力度,中国石化2016年将科技创新功勋奖金额由税前50万元提高到税后100万元,科技进步特等奖奖金额由税前200万元提高到300万元,让科技创新者名利双收,奖得让人“眼红”,激发创新热情。
  中国石化近年来着力改革完善科技人员激励机制,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以吸引留住人才,激发创造潜能。各研究院根据集团公司的整体改革部署,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项目、经费、人才、薪酬等各项改革,激发全员创新活力。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推行“研究中心+项目部”改革,竞争上岗,能上能下,岗变薪变,同类项目合并成立项目部,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组建研发团队,有效打通项目长通道,激发员工创新创效活力。
  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优化内部机构设置,扩大实施项目长负责制,探索科研项目全成本核算,建立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基地,探索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机制,推动科技人员内部流动,增强科研人员创新动力。
  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以创新业绩为导向,收入分配与员工科研工作量和贡献大小直接挂钩,合理拉开收入差距,部分科研人员的收入超过高级管理者,有效激发了员工创新活力,保持了人才队伍的稳定。
  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理念,创新柔性引才机制,采取灵活的用人形式,不拘一格引人才,有效地解决了领军人才问题。
  拆除体制围墙
  形成研发合力
  为有效发挥集团一体化优势,中国石化打破单位界限,拆除体制围墙,建立产销研用一体化的科技研发攻关机制,形成协同高效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十条龙”攻关是中国石化整合整体力量、实施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项目联合攻关的组织形式。中国石化每年对公司主营业务急需、市场急需的技术,以及项目规模大、难度高、战略意义重大的若干项首次工业转化项目,组织内部科研、设计、设备制造、施工、生产、销售等力量,以及外部力量,进行联合攻关。
  “十条龙”科技攻关从1991年开始实施,25年来已有154项成套技术通过攻关实现工业转化。其中,芳烃成套技术开发项目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使中国石化成为全球第三家拥有芳烃成套生产技术的公司;涪陵页岩气田商业化开发项目成功实现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理论、技术和关键设备的一系列突破,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成功实现页岩气商业化开发的国家。
  建立“产学研用”联合研发机制,是中国石化整体协同加快科技创新的又一个组织形式。
  作为国内最大的化工生产商,中国石化合成树脂(聚乙烯、聚丙烯等)产能约1700万吨/年。2016年,北京化工研究院与化工销售公司、镇海炼化、扬子石化等11家单位联合攻关高附加值合成树脂关键技术,实现环保型低VOC车用聚丙烯等7类产品工业化生产。
  打通“最后一公里”
  提升成果转化力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被称为科技创新过程的“最后一公里”。创新完善科研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打通科技成果研发、转化通道,是中国石化近年来科技创新改革的一个重点。
  按照改革后的新政策,中国石化将从科技成果转化后的营业利润中提取不低于5%的比例用于奖励对完成、转化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从科技成果转让收入中提取50%奖励创新人员。
  2016年,中国石化技术许可、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三类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合计1100多个,核增奖励金额1亿元,科技人员的收入差距明显拉大,调动了科技人员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中国石化近年来推进企业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将企业研发支出视同利润,在每年的利润考核时进行还原;推行首购订购制度,鼓励企业优先使用自主开发技术。2016年度考核还原企业研发支出17.55亿元,调动了企业加大科研投入的积极性,今年科技投入显著增长。
  目前,中国石化在新技术开发和成果快速市场转化方面开展试点,推动引领型研究院建设。在高精尖领域实行产销研一体化,探索成立新技术(材料)公司,加快推进新技术、高端产品研发与商业转化,加快新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发展,培育新的效益增长点。